今年是老歌《就是这样》。
不穿鞋子 体会真的感觉
环游世界 不在乎明天天气
我的世纪 梦与我没有距离 说去就去
发出讯息 接收我的频率
冒险前进 顺从心里的好奇
Carlo 在 lounge 问我要不要喝一杯咖啡,于是我跑过去跟他们一起聊天,中途发现 Carlo 当天下午三点就要飞罗马了,并且这次是永久地离开,想起来上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过要去英国,没想到就是当天了。我匆忙跑到座位上翻出了一块画板——之前练习画的丙烯画——临时送他作为饯别。
查尔斯河的水面蓝了又白,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一年。由于下半年报了 Museum of Fine Arts 那边的 Acrylic 绘画班,每次上课步行过去,今年便多了不少时间来欣赏查尔斯河的景色,一路过去的 Back Bay Fens 有花园有湖有 Boston 传统的成排肥鹅有长椅还可以踩松软的落叶,其实是非常惬意的,特别是今年还是个暖冬。其实查尔斯河经常看到很惊艳甚至诡异的夕阳,让人想起 ZJG。
MFA 的每周一次的绘画课其实还蛮有意思,虽然感觉这样子学到的东西其实比较有限,但是好歹是算入了门。不得不说丙烯画相比水彩来说,不论是颜料还是画布各方面都是更加烧钱的。每当给整个画布上底色的时候,调好的颜料三笔以内就用完了,就会觉得电子绘画好,实际上年底打折也确实买了一个 Intuos Pro,但是论好玩程度来说(抛开调不出想要的颜色时的抓狂的话),果然还是真实的颜料好玩,而且很久没有用过绘画板了,相当生疏。
技能树方面今年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报了学校的一个游泳班学了自由泳——嘛,当然还是游得不是很像样,但是感觉接下去主要还是要练习了。实际上学校的游泳设施非常高端,不好好利用真实太浪费了。但是与其说是定期的锻炼用,我好像更多是玩,比如很喜欢带上脚蹼然后用海豚游法直接在水底一路扭到对岸去。:D
此外还克服拖延症,终于把 RQE 弄了,于是正式从 PhD Student 变成了 PhD Candidate,据说会涨一百块的工资?其他就没有什么了,日语在我正在犹豫要不要今年考个 N1 的时候,老师发邮件来说今年 JLPT 在我们学校办,欢迎大家下周来做志愿者啊,我才发现原来已经是下周就考试了……绘画方面暑假在法国受到浓浓的艺术熏陶,还买了一本文字都看不懂的人体肌肉骨骼方面的书回来练习,不过并没有能坚持太久,总的来说这其实是非常忙碌的一年。我有常识过用一些 app 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 Sleep Cycle 可以用来记录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之类的。
一直觉得自己是不睡满八小时第二天肯定会困得不行的人,结果看到自己这一年以来的平均睡眠时间根本就没有上过八小时,也是震惊了。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我现在几乎每天必须要喝至少一杯咖啡。另外一个记录用的 app 是叫做 iHour,可以用来记录学习、工作之类的时间,其实比较手动了,但是可以给出比较漂亮的统计图,而且还可以刷各种成就,所以也一直用。
最辛苦的时候是一周超过 100 小时的工作时间,想一想每天睡八小时,然后花 3 小时来吃饭,每周就可以轻松工作 90+ 小时,然而期望通常跟现实相距甚远,特别是用 app 记录之后就发现大部分时候是达不到这样的效率的,总是会有一些其他事情耽搁、开个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干活之类的各种情况,然后要是中途去哪里休假几天之类的再回来,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其实也就五十多小时了。
当然即便从玩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充实的一年。大致算一下这一年去过的一些地方:中国:南京苏州嘉兴(一周);美国:纽约、华盛顿、波特兰、Acadia
国家公园;法国(21
天):Paris、Lille、Marseille、Lyon;德国(两周):Frankfurt、Cologne、Berlin、Dresden;捷克布拉格(三天);加拿大
Montreal。因为我比较喜欢收集明信片,每次回到家除去寄出去了的卡片,都还剩下一大堆,于是就找机会将其中一部分贴到房间墙上当装饰用。后来我在布拉格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想法,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真的有这样一个网站,叫做
postcrossing:就是给世界各地随机的人寄明信片,同时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其实给陌生人写明信片和给朋友写明信片感觉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因为我好像并不擅长跟陌生人讲很多话,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这样回家的时候也时不时会对邮箱里是否有卡片充满期待啊。^_^
不过跑来跑去其实也是很有乐趣,虽然有时候在外面晃荡太久了也会有想回去。年初在国内江南几处跑其实是由于签证被 check,只好在附近转一转,虽然在杭州很多年,但是周围都没有去过也是觉得人生很不完整。南京这个地方我还蛮喜欢,有种杭州的感觉,虽然并没有哪一处让我觉得好惊艳,但是就感觉即使长期生活在这里大概也不会很腻的样子,钟山景区那一带,感觉就很适合周末约几个朋友亦或者是独自去爬山。大概对南京的最初印象就是来自一张背景是中山陵台阶的照片,不过爬到顶上并没有一个什么博物馆啊资料馆之类的东西,多少有点小遗憾。
苏州也很漂亮,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点,大概是在我还没有开始收集明信片的习惯之前收到过的第一张明信片好像就是苏博的建筑。平江路的各种小店也很有意思。不过大冬天的几乎都是室外景点,最后只能瑟瑟发抖,然而即使这样其实也是有相当多的游客。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许多景点会有警察在用广播播放请大家不要随便轻信兜售打折票,团体票之类的小贩,然后旁边全是兜售打折票团体票的小贩。本来还想去同里或者西塘、乌镇之类的地方,最后因为太冷就回杭州了。在湖边和 prada 家寄住了好久。
美国的地方,纽约差不多每次基本上都是路过,所以其实并没有非常仔细低玩过。去华盛顿是看樱花,几个朋友一起开车过去。赏樱的人非常多,没有在日本看过樱花,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会是同样的感觉,总之我虽然觉得樱花很漂亮,但是并没有觉得比其他的普通的花有更漂亮的地方,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红叶。不过华盛顿似乎很好玩,各种博物馆都不要钱简直就是 bug 啊。
去波特兰的时候本来不知道要怎么玩,结果因为 QQ 先去了一趟,正好发现 HZ 在那边,于是我过去的时候便找到了接应的人,结果两人周末开车在 Oregon 州到处乱逛,属于毫无准备的自驾乱逛游,非常好玩,最好玩的是第一处去的 Oneonta Gorge,HZ 一开始跟我讲要做好全身湿透的准备,我听了半天没有听明白是什么意思,以为是要穿越森林,湿气很重之类的,结果到了那里发现是穿越峡谷溪涧到深处去看瀑布。一开始是攀爬大石和倒下的木头,但是到一些地方没有地方可以爬的时候只能淌水……一开始觉得穿着鞋淌水很不自在,而且完全没有带干衣服过来,然而后面大半身都湿透了之后就是无忌惮地玩水了,不过水其实很冷的。尽头是一个小瀑布。由于没有带手机,就在网上找了一张照片放在这里。
淌完水回来反正要开回城里也好很久,索性就破罐子破摔继续往前走,一路看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最后跑去看 painted hills,临时跑来一个估计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住了一晚,第二天又跑去 Smith Rock 去 hiking 看 Monkey Face 那里攀岩的地方。一路上看到好大一片的风车和农田,非常非常的漂亮。Monkey Face 顾名思义就是一块(从特定的角度看)像猴子脸一样的石头,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一块石头,即使从对面的山看别人在那边攀岩也会觉得有些心惊胆战啊。
回去的路上车差点就撞到了一只飞奔过来的鹿,不管是我们还是鹿都是九死一生的感觉。以后在森林里的公路上开车果然还是要慢慢开才行。
秋季的尾巴跟学校的朋友们一起去北边的 Acadia 国家公园看红叶,那也是一个非常赞的地方,有山有海,当然也有红叶。hiking 一天下来,过去原本是很正常的量,那天居然觉得膝盖关节异常疼痛,难道真是越来越老了,还是平时实在是太缺乏锻炼了。暑假在学校的时候其实跟 ZD 一起还去开辟了 Boston 附近的 hiking 场所,有一个叫做 Middlesex Fells Reservation 的地方,坐地铁就可以到入口处,其实湖和树林也都非常漂亮的。
感觉再这样说下去就要变成纯游记了。说一点其他的吧,其实旅行途中的话,我基本上就不想干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了。做的比较多的是涂鸦或者看书。特别是年初在江南等签证的时候看了不少书,导致今年的阅读量似乎突然增加很多:统计一下有 42 本中文书,2 本英文书,1 本日文书。
- 《黑客与画家》:很有名的书,我觉得还蛮有意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喜欢或者同意。
- 《游戏玩家》:科幻类,似乎是一个叫做《文明》的系列的一本,里面的嗡嗡机还蛮有意思,感觉是还算有意思但是又不至于吸引你想要让你一通宵不看完不罢休的那种。以至于我现在都不太记得具体故事了。
- 《ABC谋杀案》:在嘉兴的书店买到的,因为《冰菓》里的一个故事而一直想看这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超有名的一个故事。个人很喜欢。
- 《火星公主》:号称是全球销售2.8亿册的经典科幻巨著,感觉就是一部 YY 小说,超级没有意思,强烈不推荐。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苏州的书店买的,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因为比较有名,很早就一直都想找来看一看的,感觉全文读起来都相当阴郁,还不错吧,虽然也并没有特别喜欢。
- 《练习一个人》:好像很早以前下载的,是个散文集,看了并不喜欢。
- 《雪国》:因为很喜欢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所以买了在跨洋飞机上看。《雪国》里也是像伊豆的舞女里那样说话语无伦次的姑娘。有时候经常觉得,小说里的人物,一生都过得好单纯,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又是如此纷繁复杂。买的这个版本同时还收录了《湖》,顺便也看了一下,感觉这种描写心理变态的小说看着有点吓人。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XZ 推荐的书,其实我也很早就知道,因为好像之前看过一本书特别喜欢引用这里面的句子作为章节抬头句。强烈推荐看英文原版,因为很多脑洞是语言特有的,估计会比较难翻译。总之就是脑洞大开欢乐轻松的书。
- 《罗生门》:在多看限免下载的,其实是一个包含了《罗生门》这个故事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有不少故事还蛮有中国风的,有点像那种古代短小说集一类的。不置可否。
- 《动物农庄》:实际上之前看了《1984》之后就应该来看这个的,不过一直拖了好多年。从情节上来看比《1984》更加轻松愉快一点,当然讽刺的味道一点都没有减,是一本好书!
- 《风起陇西》:马伯庸早期的一本以三国为背景的间谍小说。还不错吧。
- 《银河帝国》:“基地”系列 7 部曲,设定宏大的科幻小说。我觉得还蛮好看的(否则也没法坚持把 7 部看完),不过前面和中间部分比较好看,到后面的时候虽然很多东西和之前相呼应起来,但是还是感觉有点略烂尾了。
- 《听到涛声》:吉卜力比较早期 (1993)
的一部动画片《听到涛声(海がきこえる)》的小说原型。首先动画片是蛮喜欢看的,数年后听人谈起有原著小说就去找来看了,比动画片里的故事更多,还包括了主角们中学毕业上大学之后的故事。总之就是青春爱情故事啦。蛮喜欢的。
:)
- 《我们为什么会分手》:因为有一段时间某位朋友在感情上碰到一些苦恼的问题,大家在尝试帮忙的时候谈起这本书,就去找来看了一下。是一个访谈集,对其中一部分故事和观点还蛮有感触的。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差不多是跟上面一样的原因而提到的,我初中的时候看过中文版,不过由于已经不太记得了,便又找出来看。我发现很多经典名著由于版权过期了,都可以在 Gutenburg 上找到非盗版的电子书。像维特那种鲜明的对于自己所认定东西持非常 strong 态度的个性让我觉得很像大学时的一个同学。感觉自己大概是比较不太会出现那种强烈的态度吧,更多的是在模棱两可之中。
- 《每况愈下》:约翰·韦恩的这本书描写上世纪战后英国青年一代的生活,似乎那些人有一个标签叫做“愤怒的青年”,大概是比较有写实和记录意义的一本小说。
- 《小王子》:本科毕业的时候看过一次,印象深刻的是驯化狐狸的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触,麦田的金色,大概就是对于感情或者羁绊的最简洁的诠释吧。重看这本书是因为去了一趟作者的故乡
Lyon。或者说去 Lyon 其实是因为这本书吧。
:)
- 《Impressionism》:在多看上随便买的一本 Nathalia Brodskaya 的电子书,因为在法国看博物馆被震撼到了,决定至少要了解一下这些印象派先驱们的故事。
- 《Van Goph》:perfect square 系列的一本。
- 《我们为什么旅行》:不喜欢,迅速扫完之后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执着于寻找旅行的意义,到现在其实并没有找到,然而也觉得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去追究这个问题了。有机会的时候,总会再一次踏上旅途,大概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 《三体》: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非常好看的科幻小说,有很多人都给我推荐过很多遍了。最喜欢第二部。在德国旅行的途中看完的,白天出门暴走,晚上回来熬夜看小说,真是相当累人。
:P
- 《极简欧洲史》:以前看过一次,内容忘记了,在德国和捷克看一些历史博物馆,了解宗教发展和改革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不禁又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于是又找出来看了一下。感觉大概还是内容太多了以一点点的篇幅想要非常 coherent 地把所有内容串起来想到困难,感觉看到后面就有点乱了,如果不是事先就对欧洲历史全貌有比较好的了解的话,后面还是会看得比较晕的感觉。
- 《全频带阻塞干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还可以吧。
- 《证据游戏》:讲律师的小说,人物描写很细致入微。顺便了解了一下西方的审判系统,最后是否有罪居然是让大街上随便强制抓来的陪审团来决定,也是蛮神奇的。
- 《六花的勇者》:同名动画片的原著轻小说,情节构思非常有意思,引人入胜,所以在等不及动画片更新之后就去看小说了。一贯的干巴巴的像看 manual 一样的轻小说文笔,但是设定和故事都很有意思,最喜欢第五卷。第六卷由于没有翻译版,就在日本 Amazon 买了原版来看,写得非常虐的一卷,不是特别喜欢。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实验室 labmate 推荐给我的科幻小说。似乎是一本经典名著。不过我也觉得确实写得很好,我自己其实也是非常喜欢这类探讨人类和 AI 之间模糊界限的小说。
- 《Liars and Outliers》:看的是中文翻译版叫做《我们的信任》。探讨人类如何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比如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之类的)的死结中走出来建立信任约束关系从而建立社会分工和文明的。比如说我们去餐馆吃饭为什么不用担心老板会下毒害我们之类的。我觉得探讨的问题还蛮有意思,但是最终觉得自己还是不是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偏社会学的书,长篇大论的纯文字性质(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逻辑来进行论证)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讨论,就很容易让我觉得好像无论怎样讲都能讲出道理来的。
- 《解忧杂货店》:满满温情,还有有趣的时间交错叙事方式。拥有烦恼并愿意与人商量的人,多半是想要去积极解决的人,大概本人其实心中早已有了抉择了吧——这样说也许过于绝对,但是反过来想其实有时候做出怎样的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并无严格的黑白对错之分,重要的只是在选择之后的努力吧。不得不说和《白夜行》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 《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第一部是上下两册,主要讲商鞅变法全过程。总的来说还不错,感觉小说的成分相对较大,不知道历史的成分有多少,当然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就是何真何假原本就很难讲清楚了。感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年代,经营一个国家就跟现在开个公司似的,有才能的人也不会被诸如民族主义之类的东西束缚,能够自由地云游四方传播知识,还能今天在这里当两天丞相,明天再去另一国当丞相。
- 《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这是第二部,也是上下两册,主要讲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故事。渐渐发现之所以看着觉得有点假的是每个男主角必定安排一个(或多个)完美无缺(聪明漂亮冷静善良武功又高等等)的女主,虽然说是英雄配美人,但是也太过模式化了。然后继续感叹诸子百家时候的学术开放,居然还有挂六国相印这样的事情,有点像现在的一个教授在好多学校挂名,还出任公司顾问啊之类的,哈哈。不过要论国家而言,现在世界上似乎主要还是以民族和宗教作为分化,并且互相之间似乎有诸多难以化解的仇恨的样子…… sigh。
- 《天之痕》:其实是游戏了,干脆也列在这里吧,因为听到《幽城幻剑录》的 BGM 感觉非常怀念,就在网上找有没有重置版或者 iOS 版之类的,没有找到,但是看到《天之痕》的 iOS 版,虽然不是国产游戏中最喜欢的《幽城》,但是还是下载下来又玩了一遍。
总的来说好像看书的类型比较杂乱,原因是有时候打开多看 app 看到限时免费的书如果觉得还比较靠谱的话有可能会下载下来,所以其中有一部分书的类型比较随机。实际上这一年电影也看了不少,基本上都是被朋友抓去电影院之类的,其中最喜欢的一部是 Pixar 的 Inside Out,非常推荐。想起来我好像从来没有一个人去电影院看过电影。至于动画片,我记得去年有反省过看太多了,今年要少看,我自己感觉似乎确实看得相对少一点(而且现在很多动画片拍得相当烂俗):
- 《噬神者》:好像是根据游戏改编的,剧情不知道在讲什么,单纯是喜欢那种浓重的大色块画风。
- 《机动警察》:比较早期的动画片,很独特是视角,机战的设定,然而面对的却是现实中的柴米油盐,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动画系列。我看了剧场版和一些 OVA,TV 版陆陆续续看了一部分还没看完。
- 《秦时明月》:国产动漫,追了许多年了,最慢的时候几个月才出一集,我估计很多人继续追的动力主要是想看看蓉姐姐到底什么时候能从昏迷中醒过来。不过客观来讲还是国产动漫中的佳品,特别是打斗动作,非常精彩。
- 《记录的地平线 第二季》:剧情比第一季更加拖沓了,不过喜欢画风和设定也就继续忍了。到第二季第 14 集女主角终于第一次登场了……
- 《七大罪》热血类的动画片,有点像七龙珠的感觉,原本还以为自己早已过了热血的年纪呢,哈哈。瀧川ありさ唱的 ED 的 Season 超级好听。
- 《境界的彼方 剧场版》分过去篇和未来篇,过去篇就是 TV 版的重新剪辑,未来篇虽然是原创故事,但是剧情完全不能忍……不愉快です。另外还有一个 TV 未放松的隐藏话,讲主角们是如何认识的故事。
- 《命运石之门》:非常中二但是非常好看,最后去把各种剧场版也都找来看了。TV 版一开始比较拖沓和无厘头,大概到 12 集才开始正式剧情,然而后面基本上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并且最后把前面所有的铺垫全都联系起来了。豆瓣评分 9.2。
- 《来自新世界》:看完以后很想说“什么鬼”,然而还是觉得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算是常识探讨“人类”这个东西的一部作品吧。豆瓣评分 8.8。
- 《傀儡公主》:不错的动画短片。
- 《希德尼娅的骑士 第二季》:没有第一季好看啊。我一直期待对于最开始星白说人类和奇居子没有能好好互相交流的这个伏笔能有所展开,却一直没有。
- 《红白黑黄 (RWBY)》:美国制作的系列动画短片,虽然有一些剧情但是感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重点是打斗非常精彩。目前出到第三季,然而作者之一似乎今年去逝了。顺便请不要觉得我看动画会关注战斗场景是因为我有暴力倾向…… 😂,其实是因为我小时候喜欢画武侠风格的漫画,自己觉得要表现精彩的战斗是很困难的技巧,所以就会格外关注了。
- 《Angel Beats!》:忘记为什么会找来看了,因为这个动画片 10 年作为新番的时候我看过一集并没有跟下去。SSS 的 leader 有点像凉宫春日的感觉,片头的钢琴很好听。
- 《玻璃之唇》:好像是因为想起在小樽看到的玻璃工坊才翻出来看的,剧情和人物刻画就不评价了,但是明亮的画风和精致的场景刻画,色彩、高光、静动,很多地方都觉得制作得很赞。歌《夏の日と君の声》也很好听。
- 《六花的勇者》:前面说过小说了,设定很新颖的推理魔幻类动漫。
- 《画江湖之不良人》:另一个国产动漫,战斗动作相对于《秦时明月》来说比较弱,不过人物 3D 模型方面似乎相对又要更细致一点。剧情还不错吧,武侠类型的,只要不是有太严重的逻辑漏洞我都还蛮喜欢的。
- 《夏洛特 / Charlotte》:个人不是很喜欢,剧情后期毫无逻辑。
- 《传颂之物 虚伪的假面》:尾巴设定超级萌,画风很喜欢,还有 OP《不安定な神様》超级好听。只是剧情实在不知道要讲什么,而且到后期女主角实在是太多了分不清楚,只好放弃了……
- 《一拳超人》:非常有意思的设定,男主角无敌,一般的怪肯定一拳秒杀,他的必杀技叫マジ殴り(认真殴打),用来对付最强的 boss。相比龙珠类一直打怪升级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新颖的设定,然而在这样的设定下究竟还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呢?就请自己去看吧,我觉得故事也蛮有意思的。另外一拳超人原始漫画画风非常非常烂,后来有另一个漫画家是这个故事的粉丝,于是按照原始故事进行重新绘画。动画里的画风和在市面上看到的正常画风(非常精致)的一拳超人都是重画版的。
数了一下数目上大致是去年的一半多一点的样子。不过我的目标并不是不看动画片,毕竟有些动漫还是很经典很值得一看的,而且必要的休息也是需要的。
画画方面,一个就是最开始提到的丙烯绘画班,总的来说画得不多,有一些画具甚至都还没打开过,大致画了五六幅丙烯画(也是第一次在 canvas 而不是纸上画),两三幅水彩画,两三幅粉彩棒的画,还有几幅原本是 sketch,后来兴起了就用水溶彩铅开始上色最后搞得皱巴巴反而看起来很有感觉的小画,剩下就主要是中性笔涂鸦了(这个其实画了不少,至少有一个笔记本被我画完了)。主题基本上还是风景、人像和漫画三种类型,有临摹原画、照片或者实物,并没有尝试自己凭空创作过。趁着圣诞打折买了一只 Wacom Intuos Pro,也没有尝试过几次(借口是刚剁了手一时半会长不回来),而且好久没有用数位板了特别生疏,画得也非常生硬就不贴上来了。
当然去年开始玩的旅行中的速写(就是在火车、地铁、公交等地方画陌生人)也并没有完全中断,至少是在法国的时候还一直在玩,只是就能明显感觉到民风和之前在日本很不一样——原来之前在日本大家都知道我在画他们只是不好意思说破而已,在法国就不同了。有一次我在画对面坐的一个人,过一会儿一抬头发现人不见了,结果发现她跑到我身后来偷拍我画的画。当然还有更直接的,临下车之前走过来说给我看看,嗯,还不赖嘛,之类的。还有一次正在画前排的一对绅士着装的夫妇,旁边坐的一个黑人小妹妹就开始跟我说话,发现我听不懂法语之后她纠结了很久最后在手机上找了一个翻译页面开始跟我讲画得很好看能不能也给我画一张。于是我就画了撕下来送给她。画直接坐在邻座的人还有一次就是在日本的一次火车途中,当时那个女生坐着一动不动,不知道是不是吓坏了,估计是被当做是变态了😂。不过后来去德国就没怎么动笔,因为当时坐车途中主要在看书,《三体》之类的那几本。空闲时间只有那么少,也是没有办法,不过旅行本身还是很好玩的。
法国之行极大地刺激了我的艺术细胞,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时小时候来过巴黎,说不定这辈子就决定去搞艺术了哈哈哈。当然现在的话就只能空热血一下咯,反正绘画作为一个爱好,也还是不错的。其实(至少对我来说)画画跟科研也有些像,展示出来的基本上都是画得还不错的作品,但是其实还有更多的废品,也有很多时候其实是挣扎在无法画出自己想要的或者满意的样子的时候的痛苦之中,科研不也是这样子吗哈哈?
在巴黎呆了近十天,给我的感觉就是住在那里永远不会无聊,逛不完的博物馆当然是一大亮点(在奥赛博物馆不吃不喝逛了一整天最后闭馆被赶出来的时候简直就想抱着柱子赖着不走),但是街头也有很多好玩的,虽然很多人给我忠告过天黑以后不要在外面到处跑,但是由于去的时候是夏天,晚上十点天才开始黑……所以我就经常跑去 Palais de Chaillot 的露台那里,就着埃菲尔铁塔为背景看街头艺人表演,亦或者跑去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面的广场看催眠术表演,催眠一大群人看起来真的很神奇,可惜听不懂法语不是很清楚催眠师具体在说些什么。说起法语,不得不说个人感觉英语在法国的普及程度似乎并不比在日本要更好,完全一句英文都不会讲的人碰到过不少,即使会讲英文,每当问路的时候,因为地名街道名之类的总是会以法语发音念出来,所以也是只能叫哭了。所以刚到第一天什么状况都没搞清楚就坐火车跑去旁边的小镇 Giverny 看莫奈花园害的我差点买错票去了几百公里远之外的地方。但是莫奈花园真的很赞啊,且不说花的数量,就种类而言都已经超过我之前见过的花的总和了,莫奈一定藏着一颗少女心,然后我再也不相信什么“画家都很穷吃不起饭”之类的话了。最后,差点忘记说,巴黎当街接吻的人好多,包括各种性别组合的。
从巴黎去马赛的火车刚好被我订在法国国庆节那一天(完全犯二了),早上去凯旋门看阅兵式,结果各种人山人海,最后打算回来的时候发现各种道路封锁,绕了无比大的圈子才回来赶上火车,正好马赛也有庆祝活动,就是在老港口放焰火,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无论有多挤,端着酒盘子的服务员总能如入无人之境。选择去 Marseille 而不是 Nice 和蔚蓝海岸的原因是小时候特别迷的《基督山伯爵》——说不定我在听说马赛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巴黎这个地方。
所以我当然去了那个伊夫岛看了那个监狱,差不多算是到此一游啦,不过马赛本身其实也蛮不错的,Google Photos 根据我拍的照片和视频什么的自动生成了这样一个小视频:
总之城里最好玩的就是老港附近,早上会有鱼市,新鲜捕捞上来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鱼放在那里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像《冰与火之歌》里那种中世纪各种喧哗叫卖的巨大的港口鱼市,但是也比较有意思。整个旧港一片也会有各种街头表演啊之类的(马赛鱼汤很赞)。另外马赛附近的峡湾也是强烈推荐,我去的好像是叫做 calanque de sugiton,坐 21 路车就可以到 hiking 起点,大约 hiking 半小时可以到观景台,海和峭壁的组合之前没有觉得会看起来这么让人心动的,就很向往海鸥可以沿着峭壁俯冲下去然后再迎风而上,随着高度上升如同镜头拉远一样渐渐将峡湾全景收入眼中,我简直都可以想象届时的背景音乐是怎样的,真是忍不住想一跃而下的😄。 从观景台往下再 30 分钟就可以到海边。
海边并没有大片的沙滩,而是一些分离的小海滩,大部分是巨大的岩石,有很多人在岩石上玩跳水,我就把鞋子挂在书包上到水里去走了,绕着峭壁走了一大圈后来发现有一片地方大家什·么·都·没·有·穿………… 后来回来的时候在岩石上看到 nudisme de tradition 的字样,大致就能猜出来了,原来这边是一片裸体海滩,完全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太突然了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好像也并没有觉得非常奇怪。感觉旅行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你见识大千世界,有些东西在亲自经历之前光凭想象大概是会有很大的偏见或者 bias 的,等到真正见得多了就会见怪不怪了吧。除了裸体海滩之外另一个大概在我以前的三观中很难以理解的事情就是青旅中会有男女混住的房型——记得最开始来美国的时候听说美国的宿舍男女生是同一栋楼的时候就已经震惊得不行,到现在可以很自然地接受 Mixed Room(根据我的统计碰到鼾声如雷的室友的概率小了很多)的过程,其实客观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改变,改变的知识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吧。有一句话说得好,很多事情只是不同,并无是非。
离开之前没忍住还是跳到海里去了,浪比较大不过很好玩,不小心喝了一口海水咸到要死,不过更糟糕的是,我下水的地方选得不是特别好,水里大石头比较多,海水又比较冷感觉不到,等我上岸的时候发现自己鲜血淋淋……
O_o
,擦破的撞破的,有些伤口还不小,虽然不是血如泉涌,但是也不是一下子就止住的那种。由于场面过于血腥就不放相关照片了,总之我赶紧打道回府,回到市区找了一个超市买了一大盒创可贴,心想着要去哪里洗伤口,看到
Google Map 上旁边有一个 Basilique Notre-Dame de la
Garde,觉得教堂肯定有泉水之类的,就去那里,结果它居然是在山上(以后看
Google Map
一定要注意垂直高度)……总而言之最后是没有事情,但是由于脚底有伤,直接导致后来一段时间暴走能力下降很多。^ ^bb
最后在马赛的青旅前台居然碰到一个哈佛的小朋友在那里做志愿者,她说她们青旅是完全志愿者运营的,她自己是学法国文学的,就借这个暑假来这里做志愿者就可以免费吃住顺便了解当地文化风俗。
马赛旁边还去了 Aix-en-Provence,去这里纯属意外 😂,因为本来是要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的,后来我没搞清楚具体位置,而且好像开车比较方便,然后就来这个小镇逛了一圈,没想到 Cézanne 的故居和画室原来在那里,此外小镇本身也还比较有意思,老城区有一片地方随便走个三五步就会看到一个不同的喷泉。唯一比较诡异的经历就是有个中国大叔不停地叫我帮他摆拍照片,然后又不停地批评我拍得不好不够认真,说他照片要用来作为他们公司的形象代言什么的,我觉得他似乎有在酝酿跟我讲人生哲理等等一系列话题的企图于是赶紧找个借口跑掉了。
在法国去的另一个城市就是 Lyon,主要是为了《小王子》,在广场上有一个石桩上又小王子和他的作者的雕像。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小王子》名扬四海,但是其实在 Lyon 并没有看到比如满大街都是圣-埃克苏佩里周边产品这样的疯狂地“沾光”和商业化的景象。Lyon 本身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城,美食好像也很有名,然后城市自东向西从古罗马时期到近现代几乎保留了各个时代的典型建筑,而我去那里的另一大目的就是看壁画啦——散落在城里一些地方的建筑上有巨幅的快要能以假乱真的壁画,因此里昂又有”壁画之都“的称号。
除了七月在法国之外,八月份又跑了一趟欧洲,主要是在德国,顺便去了一趟捷克。因为时间有限,纠结了很久最终决定放弃南部的慕尼黑一带(虽然我很想去看新天鹅堡),只在北边活动,以后有机会再去吧。第一站是科隆,不得不说从车站一出来就震惊到了,因为科隆大教堂就在火车站门口。
因为科隆大教堂本身就很宏伟,再和周围的建筑一对比,就变成非常鲜明的一副景象,可以登顶俯瞰全城,似乎是有五百多级台阶,旋转而上。另外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是里面有一面彩绘玻璃非常特别,是像素风格的,后来
HZ 跟我讲那时一个叫做 Gerhard
Richter
的艺术家专门设计的。教堂旁边就是霍亨索伦桥,科隆最古老的桥,横跨莱茵河,大概因为它本身就比较长,反正是我见过的同心锁挂得最多的一座桥了。Wallraf-Richartz-Museum
还有 Museum Ludwig
之类的各式博物馆也比较集中,步行游览非常方便。中间又一次在一个教堂门口碰到了一个旅行团一样的,然后有一个女生就一直跟我聊天,似乎是本地人,刚刚毕业,暑假逗留一段时间然后马上要去英国读法律硕士之类的,还说她老爸是搞建筑的,目前在中国西藏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格的建筑之类的,总之最后我终于搞清楚了原来她是导游的小帮手,然后当她知道我其实不是旅行团的一员时露出非常复杂难以形容的表情……
^_^bbb
抽空还去了附近一个叫做布吕尔的小镇,据说整个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不知道我是迷路了还是怎么,除了看
Augustusburg and Falkenlust Palaces
之外,在小镇上并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科隆之后是法兰克福,一般来说法兰克福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很多飞机都会在这里转机,但是作为游玩地似乎不是那么出彩,不过这次我在法兰克福逗留两天是因为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河岸节
(Museumsuferfest),我原本口水的是 7
欧元通票逛遍美茵河边所有博物馆,结果发现节日庆典本身也非常好玩,岸边绵延几公里全是小摊小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舞蹈、美食、皮革、书籍、木雕、陶瓷、绘画、各种手工艺品、民俗特色,还有演唱会、露天舞蹈、大力士、射箭、赛龙舟、烟花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的人。一句话总结就是——由于围观各种东西在一直在太阳底下晒,导致后来直接被晒蜕了一层皮……
-.-bb
当时订住的地方订好了之后收到邮件说,我们是在红灯区,不过你放心,这里很安全……然后我凌晨看完烟火大会回去的时候街边果然就气氛诡异,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些拉客的人有的时候真的是字面上地来拉住你啊……吓了我一大跳,撒腿就跑。。。。哈哈哈。啊,对了,歌德故居也在法兰克福。
由于后来下雨,我在柏林的三天主要干了两件事情:逛博物馆和排队,正好有三天博物馆通票,就是排队的人太多了。最令人发指的是 Old National Gallery 那里在开一个 Impressionism and Expressionism 的特展,大清早提前一个小时到那里就已经有人打着伞在雨中排队了……当然博物馆岛那一片的馆都不错,除了艺术馆之外,历史文物也比较多,包括古埃及还有一些其他早期的文明,Pergamon Museum 里把别人整个城堡城墙都放在里面展览……附近还有历史博物馆,差不多能把德国那一块地方从最早期开始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整个历史过一遍,德国人对于二战也好大屠杀也好还是比较能不偏不倚地客观地去看待的,跟我之前在日本看到的某些博物馆里的东西简直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柏林的小吃 Currywurst 我很喜欢,买了好多吃。柏林大教堂比较奇怪,进去参观居然要收费,后来我晚上路过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排队,发现是音乐会,结果在卖票的地方正好碰到有人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出手自己买到的票,于是她一欧元卖给了我一张票,虽然位置一般,不过也堂而皇之地去听了一场音乐会,也就没有再打什么 Berlin Philharmonic 之类的主意,反正我对交响乐的兴趣也就一般啦。
最后是千塔之城布拉格。虽然主要是冲着穆夏去的,但是安排了三天的行程实在是太明智了。感觉这是一个很适合发呆的城市,每到下午我就跑去查理大桥发呆听街头音乐,一直到天黑人散尽为止。因为别的地方的街头艺人一般都是一把吉他,所以在这里看到街头各种提琴、电钢琴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吟游诗人带来的民俗乐器之类的就觉得很奇特。更神奇的是还在这里碰到了 YZ,成立了 MSTC 驻捷克临时分部……
最开始是在巴黎的圣心堂附近买了一张非常精致的明信片,看那个设计原本以为是现代装饰艺术的卡片,结果发现作者是十九世纪的人,就是慕夏,Mucha 也有翻译做”慕哈“(就音译来说是更准确的),然而我真是非常喜欢慕夏这个名字,当然画也非常喜欢。在城里有一个 Mucha 纪念馆,可以看到他的许多作品,虽然并不是原件(当然由于他那些装饰画主要是用于商业印刷,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原件保留以及什么算是原件)。另外我后来在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闲逛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做 Trade Fair Palace 的地方,里面放着 Mucha 晚年的巨幅画作系列斯拉夫史诗 (The Slav Epic),并不是之前的装饰画风格,而是写实油画风格的大约 20 来幅是 6x8 米这种规格的巨幅画作。能发现这里也纯属意外,完全没想到 Trade Fair Palace 这种地方为什么会是博物馆,不过好像所谓的 National Gallery in Prague 本身就是由集散在布拉格各处的一些分馆合起来的总称,而这里也是其中一个,所以说感觉很容易错过的样子。另外旁边还有一个交通工具的馆,火车汽车飞机摩托车自行车各个年代都有,感觉非常有趣,虽然好像主要是小朋友在参观。
呃,我果然把总结写成游记了。旅行的事情先就此打住吧。2015 年,自身的经历和变化,认识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和自己做斗争,真实惨无人道的至死方休的战斗。换句话说在养成新的习惯学会新的东西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养成坏的习惯和忘掉旧的东西。这一年感觉自己的拖延症尤其严重:小事比如经常晚上要十二点前睡觉也会拖到一两点,大事比如 Qual 结束,TA 的要求也完成了,之后本来应该要想 Thesis Topic 的却一直没有仔细弄,连 blog 也几乎全年处于荒芜状态,还有原本在想明年要不要找实习也是拖到十二月了才马马虎虎弄了一下,发现好像很多坑都早就满了又有种懒得弄了大不了留学校的感觉……
拖延症加重的原因除了完美主义强迫症之外,另一个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由于客观上来说本身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又都很不 trivial,真的做不过来……比如秋季学期就是既在做 TA 又在修课,身上压着两个 funding 相关的 project,以及其他的 meeting,绘画课和游泳课,还要做开源相关的东西。当然我自己也脱不开干系,总结起来就是我太拖泥带水,很多事情都放不下,这也想做那也想做,最后就会所有事情都卡住做不了。或者说即使想要 follow 本心舍小区大什么的,也由于自己生活完全无战略目标和计划可言(好像看《大秦帝国》看得有点走火入魔),自然就乱了章法。新的一年如果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当是万幸。
说到 open source,其实也比较好玩,去年提到有做一个东西叫做 Mocha.jl,顺便我后来才发现发音很有歧义,其实我最开始想的是“摩卡”,而不是“抹茶”哈哈……
^_^bb
。总之这个主要是去年做的,到后来在 Julia
社区似乎变得比较有名了,在 Github 上是 Julia 的 package 里是 star
数仅次于 IJulia 和 Gadfly.jl
的项目,导致有时候会有人建议我去一些场合讲这个,比如 OSCon、JuliaCon
之类的,多少有些无心插柳,其实我虽然会在实验和解具体的问题中有时候用到
deep learning
模型,以及对背后的优化和理论方面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还有也会抽空 follow
一些最新进展,但是我自身的研究课题并不能明确地算是做 deep
learning,不过这年头反正全民皆 deep,也没有那么多界限分明了。
总之托这个福,也让我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和同事,接触到一些新的机会。记得之前在哪里听过一个
talk 里收到过一个建议就是,无论任何时候去做 presentation
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听众里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说会有人问问题把你问到死,而是说可能会碰到手握你将来生杀大权的大佬啊,或者是未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啊之类的)。到现在我很难讲自己做到了每一次做
presentation
都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过对于这个道理的认同感也确实是越来越深了。此外大概九月末的时候在
winsty 的引荐之下认识了 tianqi 他们那一帮 dmlc 的人,他们正在搞一个叫做 MXNet
的比较新的项目,问我有没有兴趣帮他们搞一下 Julia 的
binding,因为看起来也比较有趣,就顺势加入了这个组织。后来还在加拿大的时候跟团队其他人见了一面。不得不说他们真是太勤奋了,东西海岸不过三个小时的时差,就导致我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得
archive 几十封 github 的 pull-request、issue
相关的邮件才起得了床。总之是非常有活力的一群人,让我想起了埼玉一开始的台词,「趣味で
ヒーローをやっている者だ」(“兴趣使然的英雄”)。:)
反正我觉得这其实是温情满满的一年,其中有一件事情让我感触特别深。有一次路过 Stata Center 一楼大厅的时候看到一个女生拿着粉笔在大黑板面前发呆,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 H 字,下午再次路过的时候看到上面写着“Happy Tuesday”,瞬间就觉得被各种劳累和压力烟消云散,一下子就被治愈了。真是没有想到原来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需要如此简单的鼓励,我想肯定有很多路过的学生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会有不同风格的“Happy Tuesday”出现(有时候是其他 Weekday),一直持续到大家期末考试结束。每次看到这个就会拍下来,一开始觉得很神秘,后来渐渐觉得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说不定是某个神秘的社团呢。到后来某一天起得特别早,跑去 stata 楼下买咖啡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正在黑板上涂鸦中,就上去道了谢,顺便询问了一下,原来她们一共只有两个人在换班!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些黑板涂鸦鼓舞了士气,平时也时常见到旁边有小字写的 thank you 之类的,客观来讲很难说写个 happy tuesday 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但是人类果然是社会生物啊,就好像之前看的《Liars and Outliers》一本书里讲的,人类社会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你的整个生活乃至生存的根本都得基于对数不清的跟你非亲非故的各行各业的人的信任之上。就好比博弈,如果人类一直都按照 Nash equilibrium 那样的方式来行事的话,大概整个社会系统最初就没法建立起来。然而如果考虑到人是需要群居,并不断地互相打交道的话,诸如“信任”、“信誉”之类的概念就渐渐地出现了,其实现在机器学习里 online learning 里的研究课题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repeated game,只要从长远来看做到 No Regret 就好了。比如今年 NIPS 的 best paper award 之一的 Fast Convergence of Regularized Learning in Games,就是讲这方面的东西:过去关于 online learning 的研究,即使考虑了 repeated game,也还是在对方是完全 adversarial 的情况下考虑的,更“真实”的情况是各个玩家都采用一种 no regret learning 的策略(比以前更加贴近于人类社会的模型),这篇论文证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得到比 adversarial 快很多的 convergence rate。
感觉我好像有点扯远了,说起 conference,今年非常幸运地包括自己去开会以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得以蹭会等等,围观了包括 CVPR、COLT、ICML、INTERSPEECH、NIPS 等各个领域的会,也算是增长了不少见识。此外还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今年 TA 的一门课里由于有几百个学生,试验了一种 peer review 改作业的办法,完全使用真实的 paper review system,TA 扮演 program chair 和 area chair,学生匿名提交作业,并且充当 reviewer,最后的评分会根据 reviewer 打分综合得到,当然如果 reviewer 乱搞(比如某篇作业的评分 variance 很大的话就很容易发现)会被额外扣分,所以最后大家都很认真对待 review 的事情。虽然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蛮成功的,反正既然是 graduate level 的课,让大家早日接触到这样的流程也是一件好事,特别是现在 AI 相关的领域科研热,NIPS 明年居然都说要开始试验强制要求所有 submit 了 paper 的人就要充当 reviewer……不过我想说的是,当了一回山寨的 PC 之后,真的是非常想给那些有好几千 submission 的会议的 PC 致敬!😂
真的越说越远了,还有什么事情要说的?哦,今年重新配了一副眼镜,因为之前的眼镜在 Oregon 玩的时候被大风吹跑了………………虽然平时不戴眼镜,但是上课的时候会用,其实可以明显感觉自己的视力是在下降中的。
恩,还有朋友之中不少人结婚了,直接或者间接地见证了大家组成新的家庭,很是开心,甚至还有幸当了一次伴郎,大概是自从小学时期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以来第一次穿正装啊。当然有聚就有散,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旁观者,这一年之中其实也目睹了不少分手的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在感情方面比较颠覆三观的事情。想起来有人跟我开玩笑说看你每年的总结就是跳过所有的内容只看 8g 的部分,想一想莫非是我过去几年的总结都写得很“为情所困”的样子😂?不过今年就没有我什么事情了,直接导致我在选今年的歌的时候发现好难选。只好开始用几首压箱底的轻松愉快类歌了。
走路快一点 脚步大一点
心事少一点 情绪好一点
明天或后天 不管不管不管
向前看 近一点
就是这样 摇滚吧全世界
就是这样 超越虚拟的界限
就是这样 颠覆时间
就是这样 天地是那么炫
就是这样 换个美丽画面
今天不就是永远
好像全球好多地方今年都是暖冬,波士顿亦是如此,一直到年底几乎最后一天才下了一个上午的雪,当然这一个上午的雪直接导致我机票延误以及往后一连串的悲剧事件发生,😂可以说是“晚节不保”了。新的一年,希望改善拖延症,多写 blog!😀 附上往年总结的链接:
如果基于 Disqus 的评论系统无法加载,可以使用下面基于 Github 的评论系统(需要使用 Github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