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的青春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若干年前起开始用“冷门歌手”孙燕姿的歌作为年终总结的标题,一直持续至今,结果今年 AI 孙燕姿突然火遍大江南北,网友用她的声音素材训练出生成模型然后去翻唱各种风格迥异的曲目,一下子扩大了我年终总结用的曲库😅。这里用《父亲写的散文诗》,因为今年回了一趟国见到父母,他们的性格脾气还是老样子,但面容上却突然间多了许多岁月的痕迹——但也不能说是“突然”了,因为签证 + 疫情其实前后耽搁五六年没回去了,所以这次回去非常开心,更开心的是 2023 年终于不再是“宅家的又一年”,去了日本韩国墨西哥,也算知足了。

年初的两个月还很安分地在家上 CGMA 的在线课程,到三月终于决定加入的小伙伴的 Lake Tahoe 滑雪之行。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出门的缘故,整个行程可以说是意外频出,忘记带雪裤、半夜睡不着、碰上暴风雪、同行人得了 Covid 等等。但是经过这次短途旅行的预热,后面的行程就顺利太多了。而且这次突发奇想决定改滑单板(虽然我双板也不过滑过三次,算不上“改”),找了教练上课,感觉非常好玩。和想象中一样,单板比双板的入门难度高很多,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原来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心理障碍和技术障碍,而在于体力——当然初学姿势不对导致更耗体力也算技术原因,但是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运动或者活动直接让我当天就肌肉酸痛到这种程度的。由于暴风雪雪场只开了一天半,但是第二天滑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大部分摔倒都是因为肌肉酸痛控制不好的缘故,有一次 N 失控直接朝我冲过来,一瞬间仿佛再体验了一把 2019 年去山顶速降时从自行车飞出撞向一个树桩过程中的那种脑海中飞速的记忆闪回。不过还好厚重的雪裤挡住了雪板金属边刃的大部分冲击,并没有变成大事故。😅

三月下旬又紧接着去了一趟波士顿,在湾区待久了还蛮想回波士顿看看的,其实 PhD 导师叫了我好多次,由于疫情原因一直没有出行,这次他直接发邮件里问要什么时候才“stop being a monk”,我就直接订了行程。一方面是见见故人,实验室还是老样子,虽然有人来有人走,但是见到不少熟悉的面孔还是非常开心,还见了两个以前比较熟悉的教授,跟他们聊天让人觉得 AI 领域的惊涛骇浪虽然也影响到了他们,但是与工业界里焦躁氛围(此起彼伏的新模型和产品、离职创业跳槽挖角甚至大规模裁员的新闻)相比,象牙塔里果然还是更加云淡风轻啊,当然肯定也取决于不同的人了。碰巧前两位实习生也都在波士顿,于是也都见了一面:今年之内不断发生的一件事就是当面见到在视频会议里见到过无数次的人,发现视频会议最无法传达的就是身高和体型的估计了,大部分情况下和想象中都有很大的差距,还挺好玩的。

当然去波士顿除了社交之外,更多的是回顾一下城市生活,看看是不是在湾区农村待久了就不自觉地美化了关于城市生活的记忆。首先让人回忆起的自然是刺骨严寒,不过穿厚点也还可以接受,我们甚至还在公园室外写生了一会儿。其次是失去学生身份之后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种设施都没法进入,但是公司办公室刚修了新楼还挺漂亮的,至少有个落脚处了。再就是住在城市里的问题了,上学的时候住在宿舍,又方便又安静,这次过来住了两个不同的 Airbnb,一个更偏城市中心,一个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前者非常吵闹,还碰到周末楼下开 party 的情况,后者很安静但是房子超级旧,空调的控制器看起来是登月时代的那种旋钮,隔壁走路都有种房子缓慢摇晃的感觉。好在几乎每天都玩得很尽兴,晚上倒头就睡着了。但是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在城市里真的是太方便了,咖啡店、图书馆、博物馆、餐馆都唾手可得,在 MFA 还碰到了葛饰北斋特展。但其实也能看到不少受到疫情冲击的痕迹,开了几十年的老店在门上贴上感谢 + 关门的信,这似乎成为了疫情后出门反复碰到的另一个现象。

在波士顿的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的庭院速写中。

波士顿另一个和我记忆有一些出入的是交通状况,我原本觉得地铁系统虽然有点破,但是还是四通八达,事实证明这样的印象大概是因为上学期间活动范围太有限导致的:因为波士顿的地铁系统是星型发射状,要从一条线到另一条线就很费劲;公共自行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东部漫长的寒冬期间都不太可用,而且美国自行车和汽车道之间没有物理隔离,有点危险;驾车就更困难了,拥堵 + 超复杂路况。 不过好在波士顿城市规模并不大,例如相比三藩面积要小很多。提起三藩,不得不说它近些年在蒸蒸日下的道路上似乎越走越远了,为数不多的几次过去,也能明显看到一些原本繁华的街区变得萧条,网上的各种关于三藩街头治安、毒品、偷盗相关的报道虽然可能有一些夸大和聚焦的成分,但也让人有点不敢随便去城里玩了。城市治理感觉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希望三藩不要走上底特律之路。

回到交通的话题上,这一点估计美国的任何一个城市的痛点,偏远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就只有长途驾车的选项,再远一些就只能费劲地去坐飞机,所以和在日本游玩的时候完全就是另一个极端的体验。不过这次去日本也算是突发奇想,原本计划是要去洛桑,因为一个小朋友邀请我做答辩的 external committee,结果订好了行程酒店并填好了瑞士的签证申请表一看,最早的面签预约都是三个月以后了……连续刷了一阵子发现情况并没有变化,就转头看了一下日本签证,居然直接投递非常简单的一些材料就行了,立刻办了一个,结果一周就收到了印了五年多次入境签证的护照!

从千光寺山顶眺望尾道大桥。

这次日本之行的第一站是濑户内海島波海道,这是一个全长约 70 公里,穿越数个岛屿与跨岛大桥,连接本州与四国的自行车道,据说被 CNN 选为世界最棒的自行车道之一,我没有去验证这个传言的真假,但是跨岛风景确实是美不胜收!路线概览如下图(来自 Drive Hiroshima)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島波海道本身是一个机动车道,但是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自行车线路,大致线路差不多,但有一些地方会有出入(例如在因岛上自行车道是绕岛而不是横穿),网上可以找到自行车道详图,而且几乎全程都有在路面上画出的明确标识,照着走基本上不会迷路。有一些与机动车共享的路段,由于车辆少车速慢,所以也没有什么问题,并且各个大桥都专门为自行车留了宽敞的专用道,非常友好。

島波海道路线图,这是机动车路线,与自行车路线有一些出入。

我们是五月末过去,看气象预报差不多是四国梅雨季的开始,再加上以往没有一次骑较长距离的经验,就把行程订成了三天,第一天从尾道出发绕路去弓削島,第二天再完成剩下的路程到今治,第三天则混合骑行 + 渡轮回到尾道还自行车,整个行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回程不是所有的渡轮都能载自行车,需要提前查一下。如果用官方的租车服务的话还能异地还车,我们因为订得晚只能用第三方租车店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防晒,我们没有很认真地在手臂上涂防晒,结果直接晒脱皮了。

一上路就碰见一个乌鸦在攻击一只野猪幼崽,原来日本的野猪真的和动画片上的一样有瓜状花纹啊,但这里是大自然的领域,除了赶走乌鸦之外我们也做不了什么。另一个小插曲是在看因岛地图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本因坊秀策的墓地,突然想起来《棋魂》里小光寻找秀策的时候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岛,查了一下原来就是在这里,旁边还有一个本因坊秀策囲碁記念館,于是我们绕路去那里做了一下小小的圣地巡礼。说实话博物馆并没有太多看头,但是这样的偶遇还是非常惊喜的,不过为了避免原路返回我们选了从南部环岛的路线,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地图上标着“Frequent up and down”😂,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到后面很多上坡都需要推行,下坡捏刹车也捏得手疼,但与此同时也收获了沿途的美景,从山上俯瞰海边小町、渡口的船舶、海中岩石上的钓鱼人,感觉像是动漫里的世界。

島波海道沿途风景,图片来自网络

中途在一个小镇歇脚吃饭,找到一个叫做“大出烟草店”的吃お好み焼き的地方,获得了在お好み焼き里加入年糕的菜谱,后来回美国以后也时不时会做。问了店主发现以前真的是烟草店,后来大家不怎么买烟了才改卖お好み焼き,说着还从柜子顶上拿下来一盘有点落灰的烟来展示,但是改店名还要去登记什么的太麻烦了就继续沿用了,反正周围的人都知道(旁边刚好有一桌中学生小伙伴在聚餐)。晚上住宿的弓削島也是一个比较与世隔绝的地方,问 guest house 的主人我们离开的时候怎么锁门,他直接说不用锁……这里比较小的岛也没有自己的学校,我们在返程坐船的时候也碰到不少乘船上学的小朋友。

第二天到达今治之后直接去市里一个温泉浴场泡澡休息,里面很复杂,不仅有各种温度的池子,还有坐着、躺着或者绕圈走路的池子,最厉害的还是電気風呂,我以前还以为只是用电加热水的意思,结果没想到是真的在水里通电,体验非常奇特,甚至有点可怕,通电的一瞬间感觉手脚肌肉都不再受自己控制了,身体有种被重力法术压扁的感觉,我试了几次就赶紧离开了。最疑惑的还是为什么大家都有毛巾但我找遍了整个澡堂都没找到拿毛巾的地方,后来才知道是需要自带毛巾或者进去之前租的。晚饭随便找了一家日式涮涮鍋(しゃぶしゃぶ)店,结果似乎是一家很厉害的没有菜单的那种餐馆,前菜居然是河豚(第一次吃)。住处前来登记证件的居然是个美国人,似乎是入赘到这里来很多年了,他说很久没有碰到能用英语聊天的人的时候仿佛感动得要哭出来了😅,拉着我们一直聊,好不容易才跟他道别。

今治市虽然不小但毕竟在四国,大概是比较偏僻的。或者也许日本除了那几个最有名的城市之外,到访的外国人都非常少。结束骑行北上途中经过倉敷市,虽然也是旅游城市(号称“小京都”,并且还有个很不错的歌川国芳館),但是当地的店主说来这里并不常见到外国人。有一位大叔不知怎么发现我们不是当地人,特地跑来搭讪,还说自己是三国迷,最喜欢刘备。

不过北上过程中更好玩的是碰上了日本修学旅行季,从倉敷到京都,不论是在车站还是各种旅游景点到处都能看到大片穿着校服的学生出没,他们三五个人一组,有的关系很好,有的则男生女生互不说话。看到这样的场景仿佛又走进了动漫或者日式 RPG 游戏中,也能开心地沾染一点青春之气(怎么感觉自己越来越像怪大叔)。

在京都待了两三天就去东京了,在东京期间白天上班晚上玩一玩,时间比较紧。去了一趟镰仓,又在上野公园碰到很好玩的五條天神社大祭,大轿子(不知道叫啥,但是看起来很沉)前进的路线会经过不同的町,然后每个町的人穿着各自的服装接力抬轿子,看起来还挺热血的,而且大家统一踩着江户时代的那种步调,很有时代感。不过感觉参与活动的人平均年龄都偏高,也许新的一代人流动性变大了留在当地或者对当地有归属感的人越来越少了。另外有一个町似乎有很多风俗店,看着神社的轿子喜庆地从街道通过还有点 surreal 的。

除此之外在东京的主要活动就是逛书店、文具店和画材店,因为住在神保町,出门就是各种各样的古书店,而且东京有很多大规模书店(整栋楼的规模),交通也很便利,再加上很多茑屋书店连锁都直接开到晚上十点,所以几乎每天都痛并快乐着,逛到双腿站不直。其实我有时候我也说不清楚逛书店的乐趣是什么,特别是在墨西哥的时候,不懂西语的我明明是文盲状态却也还能乐呵呵地逛上几小时🫠。

比日本签证更友好的是韩国,满足一定条件下过境的话可以停留 30 天,于是回国之行顺便去首尔工作了一周,也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玩。第一次去来韩国,本来以为首尔会和东京很像,但是除了最繁华的几块区域之外更像中国的城市风貌。公共交通很发达,城里也感觉很安全,晚上也有很多地方非常热闹,在商场里时常有人直接用提包或者手机占座,但是又能非常频繁地收到寻找失踪人士的手机提醒推送。街道上并没有很干净,因为很多人抽烟并且酷爱冰美式咖啡,所以街头很多烟头和饮料杯之类的垃圾。

韩国首尔街头的垃圾箱和吸烟的人。

街上确实有很多人都特地装扮和化妆过,但并没有到全民 fashion 的程度,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去的区域不对,也不太看到各种偶像天团的周边之类的。倒是在一个广场看到一个神秘的活动:四五个年轻女生在很不认真地跳舞,地上一块小白板上写了她们的 instagram 账号,周围有一大群围观群众,前排有十来个人都带了相机三脚架闪光灯在进行拍摄。整体来说是热闹好玩的地方,网上能找到的攻略都很详细,为了避免年终总结完全变成游记,此处就不多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金政基突然离世之后,在首尔北部一个叫做 Paju 的地方设立了一个金政基博物馆,从首尔过去坐大巴大约一小时,似乎因为那个方向有一个很大的 outlet 购物区,所以往来交通还挺便利。在去的路上查到 Paju 还有一个 Book City,据说是韩国图书与出版业的中心,聚集了九百多家图书相关的企业(刚巧最近有一篇纽约时报的报道),不过这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博物馆所在地是 Heyri Art Village(基本上已经在南北韩边境上了),本身也是一个聚集了各种文艺小店与场馆的区域。当时正直深秋,银杏叶洛满地很美。

金政基博物馆附近的咖啡店和馆内展示的金政基的工作台。

博物馆不大,三层楼,一层是周边和售票台,人很少,几乎是独霸一层,顶层有三米的大幅原版画作,展示金政基的画画台,居然有实体版的鱼鞋,有好多好多 copic 马克笔,可惜还有好多没有拆开的 brush pen,再也不会有人去用了。逛完在礼品区买了一本《寺田克也 + 金政基 Illustration Book》,因为这本最薄方便带,家里已经有好几本金政基的 sketchbook 大部头了,然而非常巧合的是,一个小伙伴在同一天发来消息说他刚从台湾回来买了一些书,看到一本我可能感兴趣的要送我,结果居然是同一本书!不过他买的是日文版,我买的是英文版,刚好可以对照阅读了。

然而更巧的是当我们在馆外整理书包把新买的书放进去的时候,一个白发白胡子的大爷穿着拖鞋骑着电瓶车过来,走到了馆里面。我正觉得疑惑,这个人看着很眼熟,很像之前看一个视频里金政基带大家参观 Superani office 的时候出镜的那个 CEO。正疑惑,看他跟前台人交流之后就跑到外面来跟我们打招呼,自我介绍说“I’m Kim”,我楞了一下,虽然没有解读出这句话的信息量,但是连忙说 nice to meet you,然后他用断断续续的英文跟我们交流了一下,说听说我们是从中国来的,非常高兴我们过来,他们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下子就觉得这里是最合适办这个馆的地方,他们 superani 的同事们都很开心大家能在心里记得政基。事后查了一下,发现这位“Kim”果真是 Superani 的 CEO,叫金炫辰 (Kim Hyun Jin),他自己也是一位很厉害的艺术家,创立了 Superani 并且在发现金政基之后把他拉入了伙。本觉得站在大师的工作台前就算是最近距离的接触了,没想到有这样一次偶遇,一点小遗憾是忘记让他在我们的 sketchbook 里签个名了,但至少我还反应过来拉他拍了一张馆门口的自拍合影。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有“追星”爱好的人,但是心头还是激动了好一阵。

住的地方类似于民宿,店主的妈妈每天早上起床为大家准备传统韩式早餐,每次都是一大桌多种多样,于是待了一周终于学会了唯一的一句韩语“非常好吃”。临走了阿姨依依惜别,还冒雨出来送了我们两瓶能量饮料:这不知道是不是除了冰美式咖啡之外韩国人最喜欢的东西了。

韩国市场上的小吃摊。

有机会到处跑一方面还是得感谢疫情让大家知道有许多工作远程也是可以做的,要不然也请不出那么多假期来;但远程工作习惯之后大家似乎也更加肆无忌惮地安排 meeting,所以去时差很大的地方的话就不得不错过大部分 meeting,给合作者带来许多不便,结果最容易去的还是时区比较接近的地方。南美虽然诱人,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先去墨西哥城练练手。出发前找了一些墨西哥主题的电影想多少了解一下文化背景,结果看了边境杀手,吓得连相机都没敢带去😅,结果感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虽然经常看到珠宝店奢侈品店门口有端着冲锋枪的保安,但是在 CDMX 街头并没有觉得很不安全(当然有一些指明的危险区域我们没有去尝试)。

感觉不少墨西哥人确实有他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简单快乐气质,城里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园,很多人在里面玩。这边与韩国的冰美式对应的是可乐,大人小孩都在喝,商店里也是整柜囤货,之前还看过一个纪录片讲可乐对墨西哥当地生活和文化的渗透之深,乡村的萨满法师甚至有用可口可乐当做灵药来施法的。鸦片战争明明已经是快两百年前的事了。

墨西哥城的卡片交易市场;正在往大瓶可口可乐里灌酒的路人。

在 CDMX 见到两个大型活动现场:一个是奇怪的卡片交易二手市场,我们原本是想去一个博物馆,结果门口街道水泄不通,人群之中大家都在互相展示自己的卡片收藏,作为外行完全看不出那些卡片有什么特别之处,上面的画也不见得有多好看,但是看大家的专注和热情,想必是不简单吧😃。另一个是墨西哥国庆节,完全是意外碰上的,看到街头开始出现大量国旗装饰和国庆专用菜品 Chiles en nogada 才意识到。在 Zócalo 围观国庆集会和表演,不过由于下雨和感冒并没有一直在广场等到深夜,但是回来看了电视直播总统致辞和敲钟,看总统大喊“腐败去死”、“墨西哥万岁”之类的台词的时候感觉还挺中二的哈哈。

第二天还有阅兵式游行,在街上跟着人群看了一上午,有人还收获了列队通过的士兵赠送的臂章。最有趣的还要数后勤部装载玉米小饼子机的车辆,还骄傲地挂着“每天制作 380 公斤玉米饼,可供 2,500 人食用”的牌子。😅毕竟墨西哥人离不开玉米小饼子,这次还跟了一个吃各式 taco 的 guided tour,也是很多收获,那些街头 taco 摊位(有的居然 24 小时营业)自己过去根本不知道怎么点。

墨西哥国庆阅兵游行队列中士兵赠送的臂章;游行队伍中负责制作玉米小饼子的后勤车辆。

不过最大的收获还是经过每天晚上回家后的苦练,成功学会了大舌音,于是 N 也顺水推舟说服了我开始学习西语。目前在用一个叫做 Busuu 的 app 学习,听了 Language Transfer 里的一些讲解之后发现,虽然英文和西语不是同一个语系,但是有大量词汇都是同源的,可以进行转换,所以在懂得英文的情况下学西语还是有挺多优势的。当然要认真去学的话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回国其实也受到不小的文化冲击,最大的感觉是个人隐私的丧失,所有的事情都是扫码在微信小程序里完成,第一步通常都是允许使用位置信息,更别说各种“刷脸”认证,以及大街上甚至高速路上密集分布的监控摄像头。你的任何一举一动都被完全记录在案,当然带来的好处是日常生活安全和便利。便利和隐私之间的平衡点究竟放在哪里才是最好的,大概很难知道,不过这和现在西方社会的个人隐私恐慌现象对比起来基本上是另一个极端。

中国乡镇集市上菜农的摊位,买菜需要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如果忽略隐私问题和上网搜索信息不方便之外,国内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真是太多了,交通也很便利,打车费用感觉甚至比墨西哥还便宜。另外打车过程中碰到很多不同的车的品牌,似乎是绕过内燃机这个技术壁垒直接使用电动马达之后,各种电车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感觉有点像安卓手机市场兴起时的样子,虽然最厉害的车不会从这个市场里出现,但有这样的竞争和市场多样化应当对满足各种三四线及以下的城镇需求是一件好事。

这次回国主要是探望父母长辈,没有计划任何游玩项目,但是在家里翻出自己小时候的作业本之类的还挺好玩的,也许很多年后回看现在写的年终总结也会觉得很好玩呢。看见小学日记里写自己端着盆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还是有点感动的,但是转头又翻到自己小时候创作的连环画,有一大堆“葫芦娃大战孙悟空”、“机器猫大战威力童子”之类的大战系列,简直要笑破肚皮。小时候镇上没有什么书店,我记得自己财产里的一本小画书是山寨创作的《圣斗士大战五星怪》,大概从此就被带跑了变成了“大战”系列,直到快上初中开始接触到《龙珠》之类的正经漫画才慢慢把注意力纠正过来。很巧的是初中很喜欢的一部韩国漫画《热血江湖》,这次在韩国书店闲逛的时候居然看到,于是买了一本最新的单行本,这一下子二十多年过去了,两位作者能坚持连载更新真是太难能可贵了!

此外由于开会的机会今年还去了夏威夷、新奥尔良和 Long Beach,不过其实这几个地方我之前都去过了,也就没有认真游玩。而且现在的 conference 规模都大到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的程度了,感觉开会开得很累。但是开会见到了许多久别的小伙伴小朋友之类的,还是挺开心的。还有非常多的合作者们也都是多年来第一次 in person 见到。

NeurIPS 2023 会议现场,随便一个 session 都是人山人海。

除了旅行见闻本身,今年旅途还有许多“实物”收获:书,再加上从博客来网上书店订购的一些台版图书,直接导致书架溢出,添置新“家具”之后现在家里有三个书架、三个升降桌电脑椅,感觉在朝着办公室风格的布置上越走越远😛。还有一个观察是在电子书和网上购物的浪潮冲击之下存活下来的实体书店的进化:最明显的转型方向是多样化,例如增设文具和小物件的货柜,与咖啡店共同经营,甚至通过特色建筑和布置风格变成网红打卡地等等,在这个方向上日本的连锁茑屋书店大概是做得最成功的,甚至在国内也开了近十家连锁店。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现在大部分书店里陈列的书都是塑料封起来的根本无法翻开,这样确实是为书店节省了成本,毕竟翻旧翻烂的书谁也不想买,但反过来这样子难道不等于丧失自己相对于网上书店最大的优势(浏览和发现)吗?好像是在断臂求生,感觉实体书店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一家小型独立书店的理想国译丛专柜;茑屋书店店内经营的咖啡。

美国这边感觉基本 Books Inc. 连锁店和各种独立书店都收敛到了比较小型店铺的形式,在国内也还能在街角偶遇独立书店,在一个店里看到店主摆在角落供大家阅览的书店经营日记,就觉得世界上果然还是有充满热情的人啊!

奇怪的是日本那边的实体书店似乎依然是红红火火,整栋楼规模的书店在东京依然很容易碰到,也许跟民族文化也有关系?虽然现在在东京地铁上玩手机的人已经明显超过了读文库本的人。反观墨西哥城,虽然也是一国首都,但是“最大的书店”也只是中心型规模,更奇怪的是墨西哥吃住消费比美国便宜很多,但是店里卖的书却是和美国同等价位。

旅行的另一个收获是 travel sketch,在机场、在餐馆、在 Airbnb、在新干线、在渡轮、在咖啡厅、在市集、在博物馆、在公园……而且现在 N 也入坑了,两人一起拿着本子的话很容易互相壮胆,基本上在什么场合也不会觉得不太好意思。

今年三藩的一个艺术用品店 ARCH Art Supplies 还办了一个活动,请来了 The World of Urban Sketching 一书的编著者 Stephanie Bower,其中一环就是大家在街上一起(或者说各自)画画,还挺好玩的。说起来这个艺术用品店旁边就是 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但是显然来参加活动的几乎没有学生年龄的人,似乎三藩的 urban sketcher 以高龄女性居多,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是如此。城市速写社区还有一个一年一度的大型国际活动叫做 Urban Sketchers Symposium,之前在 YT 上看到过现场 live 的场景,上千人带着 sketchbook 迅速占领街头的各种有利地形,还是非常壮观和值得体验的哈哈。而且明年的活动将在阿根廷的 Buenos Aires 举办,还是很让人心动的。

除了最常用的纸笔之外,今年还做了一点别的尝试,一个是用 iPad Mini 来画,好处是可以很容易上色彩和阴影,比线画更容易表达情绪,便携程度基本上和一个中型 sketchbook 差不多,但是缺点是需要一直小心不要摔坏之类的,而且加色彩通常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候都没有这样的条件,还有就是在室外的话屏幕亮度经常还是不够的,当然如果是烈日当空其实纸笔也没有办法,因为白纸反射的阳光一会儿就让人什么都看不清了。

另一个好玩的尝试是 Paul 式的第一人称超广角镜头画,一开始很费劲,比较难搞清楚镜头扭曲和物体由于透视导致的缩放比例,不小心就会画成没有鱼眼扭曲的普通透视,但是慢慢上手一点了之后就很好玩了,非常适合比较狭窄密闭的空间,例如车上、飞机上之类的比较难找到有趣的 subject 来画的情况。不过技术上需要再多加磨炼。

失败和成功的鱼眼镜头视角速写。

Travel sketch 确实会让人对画过的场景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过我觉得我自己最沉迷的主题还是在画人上,这一点我自己其实一直也觉得有点奇怪的,一方面自己显然并不是热爱社交的人,但我同时相比于与世隔绝的大自然和乡下,我又更偏好城市与人文,甚至能把 people watching 当成一项娱乐活动。这两者似乎互相矛盾。但是今年看到一本小画册《From Tokyo わたしの stayhome 日記 2022-2023》,画风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主题却深得我心,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的人表现出来的可爱或者有趣的地方生动地刻画了下来,例如藏在书包里共享小秘密的高中生,博物馆里飞奔而过每幅画只看一眼拍张照片的人等等。

最有趣的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自己是不善于跟人打交道,疫情居家令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甚至因为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社交而松了一口气。心里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我吗?作者在不善与人打交道的同时又对人有这么大的兴趣,并且能做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刻画,这是不是说明这两者其实并不是矛盾的?更或者说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深入地参与其中,才能得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做出细致的观察?

其实比如开会的时候见到各种多年未见的小伙伴聊聊天,自己心里还是蛮开心的。认真自省一下的话,感觉自己不喜欢社交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不擅长。因为据我观察社交其实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能力,记住长相、名字和国籍职业家庭之类的当然是基本中的基本,更重要的是要能记住并立刻回想起更具体的信息:你去 XX 旅行的 trip 好玩吗?你家二娃开始送 daycare 了吗?你新家装修得怎么样?Startup life 好玩吗?你还每周在 A 和 B 之间来回跑吗?也许有人天生就擅长记住这些事情,也许也有人通过后天练习掌握了这个技巧,但是我是完全不行。从而导致我不知道跟别人见面要聊什么,去思考聊天话题也许是我社交耗能的重大一环,甚至包括一些常见的万能话题,例如餐馆、政治、行业八卦之类的我通通都很无知,突然觉得简直不知道自己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其实仔细一想即使是在很舒适的小伙伴圈子里,大家聊足球啊美剧啊之类的我也完全不了解但好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让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前阵子有一个 PhD 时代的小伙伴到湾区来大家一起吃饭,饭桌上热烈地讨论了整晚育儿经验,最后小伙伴问我听他们讨论这些东西是不是觉得很无聊,我才意识到好像跟平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仔细想一想其实自己并不是完全插不上话,但重点似乎是在于自己是不是在火力正中央,如果有一群人在一起互相聊天并且他们互相很聊得来的话,那我就不必是那个需要费劲找聊天话题的人了,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放空回血而不影响大局。

但擅不擅长社交与喜不喜欢社交其实也并不完全等价。最近在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里看到一个好玩的描述,说有一类人“像小孩子集邮一样锲而不舍地搜集朋友,而且对某个收藏样本特别引以为傲”,像这样认识所有人,并且知道所有人的信息和八卦的人大概是比较极端的个例,但是从 Hoarding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似乎一下子就好理解了,毕竟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对不同事物的囤积症😅。

Travel sketch,擦肩而过的人们。

回到 Arts 方面,今年年初继续上了一堂 CGMA 的在线画画课 Composition for Concept Art and Illustration,不过之后权衡时间和其他课的有趣程度并没有再继续上,上课过程中做了许多电影镜头的构图分析。此外还跟了 Domestika 上的 Daily Sketching for Creative InspirationLearn Squared 上的 Design Better Characters。和 CGMA 那种每周要交作业并拿到反馈的形式不一样,后两者都比较随意,也不会有反馈。Domestika 上的课我觉得都更像是 tutorial,这个老师的画风我很喜欢,但是课程时间很短,话题非常宽泛,最后下来感觉并没有学到太多东西。Learn Squared 的课要更系统一些,记了不少笔记,但角色设计这个课题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尝试做了几次作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今年整体使用 digital painting 的次数很少,倒是再一次尝试了一下酒精马克笔,买了几盒 Ohuhu 新出的 Kaala 系列马克笔,感觉上色我还是更喜欢用软毛头的那种。

Digital painting 的鸡和马克笔上色的人物练习。

但是马克笔最大的问题还是如果颜色太少,比较容易画出来辣眼睛,但是买很多不同颜色的笔,在找一个颜色的时候又会变得非常费劲。特别是笔盖上标示的颜色和笔画出来的颜色有很大的出入这件事情上让我很崩溃,不知道是不是给笔盖的材料上色的时候有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到了 2023 年还需要对着色卡找到颜色标号,然后再通过标号找对应的马克笔,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最后我决定买一盒灰色的马克笔只画黑白图,结果一查发现灰色还分暖灰、冷灰、中性灰……🥲

灰度马克笔人物场景练习,马克笔在这个本子上很晕。

后半年几乎都在练习人物速写,主要是 anatomy、简化和姿态理解三个方面。因为在现场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目标会不停地动来动去,甚至会走掉,如果 anatomy 的基础够好的话,可以把没画完的人大概补全出来,所以我把《Morpho》和 Proko 的相应章节翻出来重新学习和临摹了一遍,还做了很多额外的练习,根据普通人物模特的照片画出姿势,然后分割并标记出手臂和腿上的肌肉,感觉这次自己终于搞清楚手臂和腿上的各种肌肉了,不会因为前臂旋转再弯曲一下就晕掉了!简化方面主要是临摹了一点金政基和 Dong Ho Kim 的画。姿态理解则是做了许多记忆和三维旋转练习:记忆是先根据参考照片画一个人物速写,然后在不看参考图的情况下再画一遍,这个练习比想象中要难很多,如果对基本姿态有比较好的理解的话,应该能忽略细节只记忆姿态信息(感觉自己在把自己当做一个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来做训练);三维旋转则是通过网上能买到的 360° 拍摄的模特照片库,先照着一个角度的照片画出来,然后通过想象把一个不同角度下的样子画出来,再和对应角度的照片比对。我记得去年我做左右对称练习的时候就觉得很难了,虽然现在我做三维旋转的结果经常有错误或者看起来很僵硬,但是能做的了这样的练习感觉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不过这方面能找到的好用的素材库并不多,如果 AI 生成模型能把任意一张参考图做三维旋转的话就太有用了,当然现在的模型虽然能生成很多好看的图,但离这样的精确控制似乎还需要一些突破才行,总之期待将来啦。

今年已完成,进行中,和新买待用的 sketchbook 们。

结果今年画完了六本 sketchbook,虽然没有认真统计过,但是这应该是最高记录了,但是不论我多么努力,新的待用 sketchbook 的增长速度似乎总是大于画完 sketchbook 的速度的,也许停止买 sketchbook 完全改成 digital workflow 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

练琴方面就没有这么认真了,年初的时候和 N 一起办了自娱自乐新年音乐会还算顺利,之后虽然也都每天练一练,但是练习的曲目的数量非常少。一个督促自己的办法是继续找老师上课,但是在家办公习惯了出门去上课也很费劲,我也不想上网课。新的一年也许可以从多听音乐方面入手给自己打一点鸡血。

路人街拍照片。

另外,开始出门玩之后我又终于有机会把相机捡起来了,因为我喜欢拍生活中的人,所以在湾区几乎没有机会用,导致一直落灰,都快要忘记怎么用了。在接近年末的时候突发奇想去了解了一下视频拍摄相关的东西,才发现原来电影镜头语言里又这么多学问,以前看电影都完全没有注意到过,但同时也发现观众的大脑通常都非常配合,只需要给一点点联系的线索就能让观众(误)认为一系列不同视角、不同时间甚至不同地点拍摄的镜头是连续的,从而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且相对于一个复杂的故事,我其实对于镜头语言本身(visual art 的时序扩展)更感兴趣,网上有不少类似的 short film 的例子,主题就是生活中的琐事(例如去便利店买一瓶饮料),但是只要有基本的 story telling 的元素(例如 anticipation + surprise),就可以讲得有趣。上周尝试做了一个“出门去踢毽子”的视频,从结果来看,自己觉得这一块入门做一点比较基本但又好玩的东西其实门槛没有那么高,当然后面的难度和复杂度估计是指数级上升的,而且即便是最简单的视频,镜头计划、拍摄、剪辑、补拍这些加在一起也需要花非常非常多的时间,远比拍一张照片或者画一幅画更费事。不知道明年有没有时间多学习和尝试一下视频拍摄,感觉这是一个深坑。

读书方面我本来以为会比去年少很多,就没有做季度总结,但其实似乎也比较稳定:总计读完 57 本书(中文 20,英文 22,日文 15),不过其中有 9 本是漫画,还有不少艺术类书籍。这里只简单提一下三本最值得推荐的书,关于它们的详细书评以及其他一些有意思的书可以参见 2023 年度书单。《Chip War》是一本了解当今世界芯片竞争背景的好书,介绍了芯片发明到芯片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的全过程,内容精彩,写得也很有意思。《Four Thousand Weeks》标题看着像烂大街的畅销书,但是内容其实很有趣,如果你也信奉“活在当下”的理念,肯定会喜欢!《火車》是宫部みゆき的悬疑小说,书腰上号称是 20 年来悬疑小说排名第一,不知道能不能够得上这个名,但确实是很好看!

游戏方面也照理单独总结在 2023 年度游戏总结中。通关游戏只有 5 款,但都是很不错的游戏,总游玩时间 511 小时,而且比较难得的是所有 5 款游戏都是和 N 一起玩的。最想推荐的两款游戏无疑是《Armored Core VI: Fires of Rubicon》和《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它们各自获得了今年 The Game Awards 的最佳动作游戏和最佳动作冒险游戏。

观影特备是看电影方面大量的时间被游戏挤走了,所以摄入量比较少,电影院也只去过两次。这里放三部今年看的喜欢的电影《奇爱博士》、《落水狗》、《疾速追杀 4》,两部动画片《链锯人》、《长安三万里》和一部日剧《初恋》。

其他一些课余项目,一个是把这个博客的后台系统做了一下翻新和减肥,直接去掉了最容易出问题的 PDF 生成相关的所有代码,维护成本大大降低了,然后顺便还把图片全部转成了空间占用更小的 webp 格式,把数学公式显示改用 katex 直接 render 成 svg,从而去掉了 MathJax 的 JS 库依赖。还改进了 mobile 下的图片显示和添加了弹出脚注支持。

另一个技术相关的小项目是学习了一下 GPU 渲染的基本框架、概念和知识,虽然天天都用 GPU 做并行计算,但是它老本行的图像渲染我其实一点也不了解。近年 WebGPU 标准发展很迅速,似乎有望出现一个做渲染和计算都比较好用的通用接口,而且 wgpu 提供了一个基于 Rust 的具体实现可以玩。其实我的初衷是做一个简易的 digital painting 的程序,最简单的像 heavypaint 那种就行,或者如果没有精力做一个完整的程序出来,至少能多了解一下 brush engine 其背后的具体实现和原理是怎样的。不过这个项目现在处于永久中断中,一方面是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如果不是想要最好的性能的话,从 GPU 加速渲染的角度(相比于最直接的 CPU 实现)简直是凭空把复杂度增加了好几个数量级,更何况我对 brush engine 本身也没有多少了解,可以参考的开源项目只有光设置编译环境就非常复杂的 Krita 和比较简单但很久没更新的 MyPaint。既然不是很容易下手也不是很高优先级,就暂时搁置了。

今年还尝试了一下用 Obsidian 来组织笔记。像 Obsidian、Logseq 之类的笔记工具最大的卖点是双向链接,可以帮你组织并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成为你的“第二大脑”。我对 PKM 的这一套东西其实不是很相信,感觉搞得太复杂之后太多的时间都花在记录和组织笔记本身上,而不是你想要学习的内容上。不过抛开双向链和第二大脑这些,Obsidian 加上一些插件可以做一件好玩的事情:给每一个 note 加上元信息,例如一本书的页面可以记录书评和笔记,但是元信息里可以包括作者、封面图、ISBN 等,电影、游戏甚至一个项目、一次旅行也都可以通过类似的办法,不同类别的 note 还可以有一些通用的元信息,例如开始和完成时间、评分等。有了这些元信息之后就可以通过类似于数据库检索一样的方式进行查询了。例如上面的截图中我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自己五月正在做和已完成的笔记项。

不过这个系统我用了大概十个月以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主要原因是维护成本太高了,例如为了保证 notes 的元信息是一致并且符合格式的,我还专门搞了一个工具来在创建新 note 的时候根据用户选择和事先定义好的模版来进行生成,在需要填写的元信息较多的时候创建 note 就很费劲,到后面我发现自己居然在用一个二级系统:例如阅读记录和笔记之类的会先放到 Apple Notes 的随便一个草稿页面中,然后在定期整理到 Obsidian 里,感觉有点过于复杂了。而且 Obsidian 多设备同步比较慢,在手机上编辑体验也很差,毕竟很多想法和笔记都会直接在手机上记录,所以也很不好用。最后还是换回了一个简单的笔记系统,需要长期维护的系统果然还是简单最重要啊!

工作方面还算稳定,虽然工业界依然是“每天都能爆出大新闻”的一年。虽然开始出门了,但是依旧还是在家工作,非常幸运地去年申请了 fully remote,现在据说已经很难申请到了,否则就要每周去公司三天(具体执行还是看每个组的状况)。其实现在 WFH 的理由已经不是疫情而是习惯了,在这几年的布置和优化之后,家里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环境已经非常舒适了。而且今年还尝试了做 code brew,把粗磨咖啡豆放加凉水放进大罐里冷藏 24 到 48 小时即可,这样就每天早上都能喝到好喝的咖啡味牛奶了。

不过今年 in person 带了一个很优秀的 intern 小朋友,于是在暑假期间还是比较频繁地去了公司,面对面讨论真的高效很多。另外在讨论职业规划的时候老板问我想不想走 manager 路线,他的意思是其实我已经在帮忙组里做不少类似 role 的事情了,但是我自己觉得恰恰相反,虽然这几年 meeting 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导致自己越来越难找到机会去自己动手做具体的研究工作,但很幸运的是自己现在的老板不仅人好,研究和管理也都很擅长,所以其实各种“麻烦事”都可以向上抛给他去处理。然而我自己并不想成为那样的角色 😂,特别是如果不想下班时间也忙工作的话,自己也并没有信心能做得好,更何况转向管理之后要再转回技术就更难了;当然,做管理和带团队的好处是能做更大规模和更有影响力的项目,这在后期作为独立研究员是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最后老板推荐了《The Manager’s Path》这本书,说里面对于“管理”的描述与他自己当 manager 的体验已经很接近了,如果想多了解一下可以一读。

个人健康方面马马虎虎,体检结果和去年差不多,睡眠状况自我感觉不错,很少有失眠的情况,虽然一直有用手表记录睡眠状况,但是今年总结写得有点久,已经超过原本预计的发布时间了,所以就先不画图分析了。有一件“大事”就是拔智齿,我有两颗智齿,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牙医说一颗生长的方向可能最终会产生很麻烦的问题,于是就去拔牙了。不知道为什么拔智齿居然需要全麻,总之我体验了人生第一次全麻,“醒来”之后发生了许多搞笑的事情,不止逗邻居家的狗,而且还工作了一会儿回了邮件和信息,然而到了晚上真正醒来之后就完全断片了(即使有发出去的邮件和信息为证也想不起来白天发生了什么),N 还帮我录下几段搞笑的视频,比如拿着牙医开的抗生素说明书看了半天,然后一脸愁苦地说“什么也看不懂”,还比手势做鬼脸 cosplay 《火凤燎原》里的人物,最搞笑的是头特别晕的时候还会突然 claim 自己很清醒……🥲 这简直跟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那些喝酒喝到烂醉的大人们一模一样,再次坚定了自己不喝酒的想法。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