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阅读比较不毛,因为看完了《大剑》全套 27 卷,所以日文阅读量尚可,但若除去漫画,总体数量似乎是近些年最低的,正好简单统计并绘制了一下过去 7 年的阅读数据。
此外今年实体书与电子书的比例正好是 2:1。总之数量下降所以书单和总结的工作量也就减小了!以下大致按评分介绍一下今年的图书。原本觉得今年可能没有六星推荐的图书,但是看了一下往年的六星书,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变得更挑剔了,于是对前面几本评分做了一下微调,升级为六星。😛
《四疊半神话大系》 之前看过一集动画版,直接被疯狂涌现的自白打败了。所以在看到文库本的时候是有点好奇它小说的形式会是怎样的,结果虽然文字媒介读者可以自己控制“语速”,但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絮叨感居然还是存在的。而且相对于里面(不太多)的对白,独白的用词和用语都很不一样,对我来说读起来更费劲一些。
故事方面有点类似于科幻的平行世界的设定,四章分别对应“我”在入学时加入四个不同社团的选择上所展开的故事进行叙述,在第四章会与前面三个平行世界产生一些联系。就世界观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颖或者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虽然第四章的八十日环游四叠半的那一段还挺脑洞大开的,提到二叠纪的时候戳中了我的笑点……),但相对于世界观或者 SF 元素,其实本书的重点还是在于大学生活、青春(无聊的)烦恼等话题的刻画,而且对于在京大或者京都生活过的人来说各种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也能勾起共鸣。虽然其他涉及平行世界的故事通常会着眼于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书的主题更像是殊途同归:不论我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故事里的角色们都还是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相遇,最重要的是每一个角色的本性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所以在经过四次相似却又不一样的故事之后,每一个角色都得到了足够的刻画而变得鲜活而又饱满,我觉得这是本书的巧妙之处。
读完之后立刻补了一下动画,汤浅政明在优秀原作的基础之上,不论是从视觉呈现方面还是故事改编方面都又做了非常厉害的二次创作。两种媒介各有所长,非常互补,但若要比较的话,我还是觉得不论是从故事内容本身还是呈现的方式上都更喜欢小说版一些。
《追逐阳光之岛》在布达佩斯一家以书为主题定制菜单的餐馆了解到这么一套有趣的书(本书是《德雷尔一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真是相见恨晚。毕竟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是搬开石头直接浑水摸螃蟹、徒手抓蜜蜂、养猫头鹰、与蝙蝠同睡一个屋、抓一桶蚂蚁回家之类劣迹斑斑的熊孩子,如果早早看到这本书一定会深有共鸣。不过显然作者小时候的顽皮程度和他们一家人从英国搬去希腊岛上之后的各种状况不断的生活故事感觉比任何普通人的经历都要厉害很多倍,全程爆笑又温情,同时还能深切地体验大自然的美——这样的原生态环境如今可能已经比较难找到了,而且男主的各种行为可能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宜随便模仿的哈哈。另外这个版本翻译和编辑也很好,一些奇怪动物名字和生僻字等专门加了注音,翻译的很多用词和语句也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很符合原著的气氛。
不过我比较容易腻这种故事类型,所以打算把后面两部留到以后。另外还有《德雷尔一家》同名英剧,读完之后也立刻去补了一下,简直大失所望,剧里砍掉了大部分原来的剧情(也许因为涉及昆虫动物的戏比人物站桩对话拍起来更烧钱?),并且从小孩视角变成了大人视角,故事围绕家人缺钱维持生计来讲,拼凑一些老套的剧情和低俗的笑点,同书里虽然状况频出但是整体是一个欢乐大家庭的印象完全不同,剧里所有人都整天愁眉苦脸,互相指责,散发负能量,看起来太难受了。总之书可以不读,剧一定不要看。
《窥视印度》 感觉是河童的“窥视”系列中最有趣的一本了,印度果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虽然河童造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现在很多地方应该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风貌了,但是书里描述的各种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神庙石窟等等还是催生出浓厚的兴趣让人想要去了解更多。原本对于印度的理解只存在于一些刻板印象之中,在河童的素描和故事中多少变得有点鲜活起来。倒并不是因为河童图文并茂的刻画有多全面,其实很多时候他也一直在强调这只是他个人的体验和经历,素描很多时候能展现出来的细节也很有限(不过现在我们有互联网随时可以找到更多的图片和视频来扩充信息),但刚巧感觉和河童的志趣有些相投,所以这样有个人偏好的游记反而很吸引我。而这个相投的“志趣”是什么,似乎在这本书里也有了一个可能的解答:河童在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在被推荐之下跑去看有名的日出日落,结果完全被当地土法制造的渔船所吸引了。事后感叹道:
与神明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相比,我还是对人类生产出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此外,N 说她的印度兴趣热是从这本书开始的,看完好像突然可以理解了。
《図南の翼》 十年前看过中文版,如今再看,还是很喜欢。虽然同《十二国记》的大主题一样也是讲述成长,但是这里十二岁就去升山的女主珠晶一开始就有了很潇洒的性格和明确的价值观,并且从小孩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所谓大人的老生常谈,例如升山的人即使举步维艰也不愿意去询问更懂得黄海情况的朱黄氏,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不会愿意分享他们自己掌握的重要信息;再比如朱黄氏也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沟通自己的民族,因为他们知道有家可归的人没有过过流离失所的生活,根本不可能理解朱黄氏;等等。但这一切真的(总)是这样的吗?宣称不可能而拒绝去尝试,其实是害怕失败的懦弱表现吧?一面拒绝对方理解,一面又谴责对方不能理解,也一种极端消极耍赖皮的态度。以为积累了很多人生阅历和经验,但其实还有太多需要向这位心胸辽阔的十二岁小女孩学习的地方。
背は泰山の如く、翼は垂天の如し。羽搏いて旋風を起こし、弧を描いて飛翔する。雲気を絶ち、青天を負い、そしてのちに南を図る。南の海を目指して。(……図南の翼……)その鳥の名を、鵬という。
《鳗鱼的旅行》 开头非常好玩,内容引人深思的一本书。在这之前对鳗鱼的了解仅限于一道日料,也并没有意识到它跟别的鱼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阅读过程中才发现原来鳗鱼是如此奇特和神秘的一种生物,虽然它们的踪迹遍布全球,但是它们全都在某一片特定的海域出生,然后游过成千上万公里的距离经过蜕变进入淡水河流和湖泊中生活,在找到合适的家之后它们会住上数年乃至数十年,直到有一天它们突然找到生命中最后一个目标,进行最后一次蜕变,生殖器官发育,并完全抛弃消化系统,仅凭身上储存的脂肪开始踏上遥远的回到出生地的旅途。这就是鳗鱼的旅行,其实在书一开始的五页内就全部介绍完了,然而其实其中还有太多的“为什么”,并且就连旅行过程本身有许多步骤也都还只是通过各种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
书剩余的 200+ 页内容并没有尝试去解决这些谜团——毕竟这就是目前人类对鳗鱼所有的认知了,但谜团重重的原因在于鳗鱼的神秘而不是在于人类缺乏兴趣。事实上书后面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描述人和鳗鱼的交互,从捕食到宗教到文化,以及好奇心驱使的尝试理解鳗鱼生态的科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就为此问题着迷,然而观测和研究的困难导致直到很近代人们才终于确定鳗鱼并不是从泥巴里凭空产生的。
全书结构是典型的 nonfiction 弯弯绕框架,穿插叙述关于鳗鱼的知识、历史上研究鳗鱼的一些科学家的生平故事以及作者自身父子关系的事情。我整体挺讨厌这种东说一段西说一段不认真说话的行文框架的(特别是在被到处滥用的情况下),不过在这本书里好像并没有让人很反感,一方面这本书很薄,其次其实关于鳗鱼生态的科学知识在前五页已经介绍完了,后面的部分更多的是人文历史甚至哲学方面的探讨,有一些散文杂文的性质,到后面开始有些过于拟人化地去探讨鳗鱼跨越重洋的漫长旅行的目标以及意义的时候,其实已经更像是在对自己乃至于人类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了。关于生命的探讨最后以鳗鱼在世界范围的迅速消亡以及作者自己父亲的去世收尾为全书划上句号。
《窥视日本》 妹尾河童的“窥视”系列的日本篇,主题五花八门,从如何修地铁到马戏团如何搭帐篷再到如何拍电视广告……好奇心和行动力都爆棚的河童带我们走进各种幕后了解各种五花八门的知识,虽然有些章节即使搭配上河童典型画风的超详细素描图解也难以真正搞懂内行的细节和门道,但也许真正感动的地方还是在于河童这种探寻并描绘有趣事物的生活方式吧。个人觉得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大概要属于两个描绘监狱的章节了。不过本书年代有点久远了,许多事物也随着时代变迁了,但可惜河童只有一个,不太能找到现代社会的类似记录和描绘了。
冷知识:在参观皇居一章中,河童被查护照,保安问:“你真的叫河童?”,河童说:“这可是真护照啊!”
《In a Sunburned Country》 非常具有娱乐性的一本澳大利亚游记,介绍了前前后后多次去澳大利亚几乎走遍整个澳洲大陆的经历,作者不知道是为了写这本书还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进行了地毯式游历,不论热门冷门的地方都去了,还包括一毛不拔甚至随时可能会玩脱的内陆穿越行程(书是 2000 年左右出版的,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有趣的是作者在出发前会做各种功课,了解当地的地理生物气候人文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东西,并在合适的时机介绍给读者——而这种写作方式正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诸如妹尾河童那样的游记(抛开素描不说)里比较平铺直叙地叙述不同,本书的有趣和幽默的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的写作加成。所以不论是从对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的了解的角度(虽然可能难以避免地有些片面)还是单纯看一本好玩的游记的角度来说都是挺不错的一本书。
《猎魔人系列 第一册》 故事集的形式,故事之间有一些微弱的连贯性,很有游戏主线和支线剧本的感觉,不知道还以为是先有《巫师》游戏然后才改编成小说的呢。这种碎片化叙事似乎挺适合交代一个独特的世界观的,还能增加一些神秘感,不过故事感觉参差不齐,时而好看,时而无聊。
接下来是几本艺术和绘画相关的书。
《The World of Urban Sketching》 2022 年出的一本全球城市速写大合集,同十年前的那本《The Art of Urban Sketching》相比起来整体水平上升了非常多,可能是因为这次人选和地域包含范围也更广,特别是亚洲这边的作品和欧美那边摆在一起看平均水平完全不在同一个次元,当然城市速写本身一大部分就是个人记录为目的,所以画成什么样子还是每个人自己喜欢最好。书里非常有用的信息是每一幅画都注明了耗时,这在给自己画速写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
《The Landscape Painter’s Workbook》 集中讲解了风景绘画中几大最重要的知识点,本书的三大特点是:第一,囊括了很多不同当代艺术家的画作例子,既不单单是作者本人的画作,也不是在很多其他示例中会见过很多遍的经典名画,所以能看到许多不同的画风和解读,部分示例还有中间步骤或者不同形式的变种;第二,每一章都提供了明确的练习用来巩固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第三,简洁明了,薄薄一本读起来不会太费劲。
《有一年》 用丙烯马克笔画的一年份速写本,虽然很多图没有很细节或者歪歪扭扭的,用色很大胆,光和颜色很美,经常会看到很经验的图。 实体书超级厚一本,所以在微信读书上看的电子书,但是微信读书里的图片分辨率低不说,居然和在线的??即使离线下载图书,书里的图片也需要在翻页的时候再重新从网上加载,这种全是图的书,基本上每次需要先往前翻十页,预加载一下然后再返回去慢慢看,如果断网了就直接不能看了。真是非常诡异的实现。
《Everyday Matters》 因为突然想做一个用生活中的各种小物件填满一本速写本的小项目,遂买了这本在 list 上放了很久的书,原本以为是一本人畜无害的日常生活速写集,可以用来作为寻找作画主题的灵感使用,结果没想到其实是一本非常私人的绘画日记,讲述了作者从亲人遭遇重大事故的打击中,捡起了画画这件事,并透过画笔观察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逐渐走出阴霾的故事。前面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室内的各种物件上(对我自己的小项目很有启发),到后面作者逐渐走出家门开始到大街上去画画,作者发现画画完全改变了他观察周围的眼光和方式,从小颠沛流离的他原本很讨厌旅行,到书接近末尾的时候画画的主题已经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就画的内容来说,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前半部分室内为主的主题,更有生活气,展示了应该怎样去观察我们所有人都不断经历但又不断忽略的日常。故事挺感人,但是完全手写并且还随意混合大小写字母的英文看起来真的是非常累。
《Drawing From Photos》 Patrick J. Jones 的几个 workshop 的示例编辑成书,如果很喜欢他的绘画风格想要临摹应该是不错的资料,因为有绘画步骤和讲解。但是除了示例之外并没有什么系统性的讲解,更具体的关于以照片作为参考作画的部分,感觉非常 advanced,因为作者是在讲如何识别由于相机镜头本身的特性带来的透视和比例扭曲并加以矫正之类的,不过最后一张有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铅垂线等思考方式来进行测量和对比的例子感觉非常有用。
《明日ちゃんのセーラー服》去年介绍过,去紀伊國屋的话会买,目前缓慢跟到第六卷。
《大剑》是今年看完的比较长的漫画,一共 27 卷。故事有点黑暗,但是很精彩,不太有纯套路的展开。世界观的构建和揭示过程也很有趣,和《进击的巨人》有点类似(但考虑年代先后应该是巨人借鉴大剑吧),结局篇有点弱,但也说不上烂尾吧,毕竟世界观铺得太大总是会难以收场。画风也很喜欢,画面有张力(例如经常出现的小队出阵图),各种觉醒者的怪物设计也充满了细节和想象力,美中不足的是战斗分镜太弱,基本上看不出具体的动作,反正就是冲过去,然后就有人被砍了。
《Bangalore》中文名叫做《一座城市的一天:班加罗尔日与夜》,是作者基于自己旅居印度五年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虽然不知怎么买了法语版一个字都看不懂,但其实不少故事完全没有文字和对白,看图就能理解。作者用一个个小故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班加罗尔的日常生活,每个小故事由两部分组成:先是像漫画一样的风格剧情,占据对开两页,从时间维度讲述故事进程,然后是一个占两页对开篇幅的大幅画作,从空间上详细刻画故事发生地的周围城市环境。虽然作者的画风有点过于板正,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但是场景刻画的生动和有趣并没有因此打折扣。班加罗尔给人的感觉是大家生活都惨惨的,很接地气,哈哈。
《无鞘》 披着轻松搞笑外衣的悬疑武侠小说,算是自己近些年看过的武侠类小说中的佳作。武侠、江湖这种中式浪漫题材一直很吸引我,但随着年龄增长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对于那些披着武侠外衣但是剧情人物都稀烂的故事越发嫌弃,甚至都有点不敢再回去看曾经的经典,怕毁童年哈哈。
《The 99% Invisible City》 比较好玩的一本书,介绍了城市里各种平时不太会注意到但是对于城市运转来说很重要的要素,例如给消防员准备的万能钥匙盒子、伪装成大树的信号塔等等。并且还配了许多风格化的插画,不过对于这个主题使用插画而不是照片反而是一个败笔,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没有注意到过的东西,光靠文字描述比较难想象出具体的样子,而粗犷的线稿插画这个时候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至少每一篇文章提供几个关键字让读者能方便地自己在网上找到对应的照片作为参考也会好很多。另一个不足是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非常有趣,还有一些诸如道路规划、水道、电网等复杂话题基本上只是蜻蜓点水提一点冷门小知识就略过了。感觉可以归类为咖啡读物,不过看到是由 Podcast 内容编辑而来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很喜欢书里一句引用 J.H. Crawford 的话里关于城市的定义:
Cars were never necessary in cities and in many respects they worked agains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ities: to bring many people together in a space where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synergies could develop. Because cars require so much space for movement and parking, they work against this objective [by causing] cities to expan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and cars need.
《クォークビーストの歌》 近现代世界观下的魔法故事,魔法已经不在是生活中的主流,注册魔法师需要资格考试,每次使用魔法都要申请和备案,等等。在这样背景下的正邪魔法师势力集团关于谁先能(用魔法移动大块石头)把桥修好的世纪对战。听上去有点无聊的设定,实际上……也确实没有非常跌宕起伏,但也没有太大的槽点。唯一的问题是片假名实在是太多了,看着头大,读完才发现原来是翻译自英文原著,以后不能在书店瞎买书了。
《You Know Exactly, the Third Collection of All Over Coffee》 是在 Edmonton 一家很小的独立(艺术类)书店看到的一本画册,大部分是单色线稿加阴影的画风,有时候有一个额外的高亮色,几乎立刻就被它的画风吸引了。感觉作者很擅长画这种灰暗色调强对比风格的画,而且看似有点松散的线条,但仔细看其实很精细,很多画里都有超级需要耐心才能慢慢画出来的大量细节(诸如铁丝网围栏、复杂建筑装饰等)。书末尾还暂时了作者画的几幅巨型笔画,也很酷,一个在 SFO 机场(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另一个在三藩一家星巴克(West Portal 店),估计现在过去还能看见。
不过其实每一幅画还配了一小段文字甚至故事,因为这其实是作者在 San Franscisco Chronicle 连载栏目的内容重新编辑成书的(第三册),作者做这个栏目的初衷似乎是重新探索 Comic 这个形式。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差异的缘故,我经常都不太能看懂作者文字里要表达的内容,大部分时候文字和图片也看不出什么关联,到后面我基本上就直接忽略文字直接看画了。
题外话:也许是小时候看太多漫画的缘故,这种单色或者线画风格的画经常能让我觉得很惊艳(当然彩色的画有它另外的魅力),但是奇怪的是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黑白照片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Graffiti School: A Student Guide and Teacher Manual》 Graffiti 入门书,前面一半介绍了涂鸦字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变化规则,后面一半则主要介绍了在实地操作时候的各种注意事项(如何选购和存放喷壶、涂鸦过程中要戴什么样的口罩等)。因为我对 Graffiti 的好奇点并不是叛逆地上街涂鸦,而是想提升一下自己对 design 的品味,所以对后半不太感兴趣。感觉涂鸦设计元素还蛮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不过有些设计太偏重于美感而丧失了过多字母本身的辨识度,和纯绘画的界限有点模糊,有点进入抽象画的范围了,但因为本身源自文字,所以又比单纯的抽象画更容易理解一些。
《The Photographer’s Eye》 照片有好看的也有一般的,有一些原则听上去也蛮有道理,但是摄影的构图之类的大段理论说起来还是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一方面摄影毕竟要基于实景,虽然不同角度远近和景框有时能拍出很不一样的照片,但是内容本身的可操作性其实很小,而且感觉很多时候如果不是 studio 拍摄或者是精心计划过的风景摄影的话,场景,光线,动作等变化导致摄影可操作的时间窗口也很小,也没有办法慢慢去仔细推敲和构图。
《纪录短片创作》 介绍纪录短片创作的书,我主要是当视频创作入门来看,一些着重于纪录片的部分就简单略过了。作为一本连配图都没有的书,能把很多基本内容讲得清楚形象,其实有点超过我的预期的。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在讲到一些具体示例的时候,没有视频媒介本身的内容支持,光看文字描述就还是太过于抽象了。
《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对于辣椒如何被从海外引入中国然后又逐渐成为本土具有代表性特色的调料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古代医术文献和地方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过真是写的超级枯燥啊,莫非这属于正经历史研究文献?
《Ctrl + T mini》 奇怪的混杂书,有超短篇漫画,也有单纯画集部分,还有一些草稿展示和访谈。总之作为画集的话还是挺不错的,画风精细好看,虽然偶尔出现人物脖子有时候过长的事故。
《边走边画:城市风情速写课》 和其他几本主要是不同的城市速写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合集不同的是,这本书是单一作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自己的城市速写方法,分别针对铅笔书写、钢笔速写和水彩速写都介绍了自己的作画流程。虽然作者的画风不是我最中意的类型,但是里面的讲解和技巧还是蛮有用的。其中一些内容诸如水彩的三层画法可能在其他的书里也会找到,但也有一些城市速写特定的技巧,例如(虽然讲得比较简略)如何对大场景进行取舍和简化(从外向内,优先轮廓和阴影形状),或者是如何在通常只有十秒左右的交集的情况下速写路过的人(将“类似”的多个人进行拼贴)等等。
《跟我去台北》 台北手绘旅行日记。客观来说,水彩画说不上有多么惊艳,文字也大都如同普通人的游记,照片更是放在普通的游客照里都说不上出众。但是相比于不知道掺杂了多少水分和广告的各种推荐和指南来说,还是这种单纯个人感受和体验的旅行日记读起来更有人情味一些。
《The Sketchbook of Loish: Art in Progress》 Loish 的艺术成长过程简介和 sketchbook 内容展示。
《The Power of Language》 介绍了学习多语言的各种好处,包括更好的创造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甚至延缓阿茲海默症等等。可贵之处在于所有这些结论都是有具体的实验和测量结果支持的,当然这种类型的实验本身信噪比比较低,而且存在各种干扰因素,所以每个实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还需要具体分析。然而糟糕之处在于本书(似乎是)为了让行文更加平易近人而采用了那种烂大街的 nonfiction 写作手法:使用穿插叙述在不同的地方插入各种独自无法支撑起整个故事但丢掉又稍显可惜的信息碎片。这种手法用来写新闻报道也许还比较合理,用在这里反而让原本还有科学严谨性的一些结果也看起来像是民间传说一样了。例如正在讲 fMRI 测量或者心理学实验,却马上拿一些随便的个例来说事,比如谁的外祖母懂五门语言,活到多少岁都还很清醒,或者中文里山羊和绵羊都叫做“羊”,日本会对朝代进行命名,甚至还拿电影、科幻小说之类的来举例子。有些地方甚至仅仅是为了改变叙述节奏而强行插入其他内容,甚至都看不出和主题有什么关系,例如在介绍数学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最强大的符号系统之一的时候,突然插入阿基米德在解数学问题时被罗马士兵杀死的故事。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辑的决定,这样的写作方式真是让原本还有点意识的一本书读起来体验变差了很多,读完给我留下的印象变成了“许多杂乱、零散的研究、故事、见闻随便凑到一起的念念碎”。
《Forms of Rockin’》 本来以为可以了解一下 graffiti 的基础,但其实是 graffiti 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简短调研和介绍,很像一篇 survey 论文。
《A Deadly Education》 看到一半弃了,优点是世界观设定比较有趣,但是展现的方式比较枯燥,动辄大段细节解说,像在读说明书。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阅读体验太过心累,因为主角是一个满肚子怨气的人,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导致她不信任别人,其他所有人在她眼力都很坏,在她眼里别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肯定是在针对自己(当然不排除故事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的),然后全书大量的篇幅都是在描述主角这样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这阅读体验就好像是一个初中室友每天回到寝室就不停给你倒苦水,讲一些在你看来鸡毛蒜皮,但是在她看来则是全世界都串通一气想要陷害她的蛛丝马迹,因为她其实是被迫害的未来的救世主——如此每天重复。
刚好今年读的《四叠半神话大系》也是超详细超复杂内心独白的类型,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是在书店看到“店员推荐”才买回来的,结果踩了雷,但是挑书特别是虚构类的书的时候还真挺难的,如果比较新的话网上也没有太多评价,而且其实网上的评分也不一定和自己的胃口一致(例如本书其实 GoodReads 上有 200k 人评 4/5 星,豆瓣 23 人评 6.9/10 星)。但也许应该接受读到很不对味的书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件事呢!
《平滑世界和它的敌人》 短篇科幻小说集,只看了第一篇,脑洞还蛮有意思,但是人物动机不明,剧情发展随意,文字也比较平淡,总之过于随意了,没有让人继续读的兴趣。
如果基于 Disqus 的评论系统无法加载,可以使用下面基于 Github 的评论系统(需要使用 Github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