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从九月以来除了艺术类书籍和漫画之外,其他书似乎都没有特别惊艳,这里简单补完一下冬季书单。
《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的作者是 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原书去年年底才出版,居然这么快就翻译成中文了。书以介绍作者关于椋鸟群飞行的研究项目开题,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椋鸟群的视频,非常震撼,这个研究项目本身很有意思,而且作者用研究物理学中复杂系统的方式去理解鸟群的运动规律也很好玩,不过这本只有 150 页的书迅速就跑题跑到了十万八千里,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后面感觉就是作者的一些感想和杂文,就当听诺奖得主唠嗑吧,每章只有一两页读起来也不费劲。后面提到的最有趣的轶事当属索卡尔事件,这位物理学家看不惯人文学科里胡乱使用隐喻的做法,于是写了一篇纯瞎扯淡的基于各种毫无意义的物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隐喻的文章,结果被业内顶级刊物《社会文本》给收录了,变成一大丑闻……
如此随意地使用隐喻有时在一些人文学科中司空见惯,尽管危险性不大,但也同样会有负面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说著名的索卡尔恶作剧。为了嘲讽伪哲学和伪科学的研究方法,美国物理学家艾伦·D. 索卡尔用拉康、德里达等知识分子的隐喻风格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即《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基于一系列毫无意义的物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隐喻,假如索卡尔真的相信了他编造的这些隐喻,所有的同事都会拿他当神经病。索卡尔非常清楚自己写的东西毫无意义,他利用一套强大的注脚,构建了一系列疯狂的比喻,还精心设计了文雅而学术的文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篇文章居然被编辑委员会接受并发表在一份业内最负盛名的期刊《社会文本》上。当索卡尔公开宣称他写的东西都毫无意义时,丑闻爆发了,尴尬至极,以至于有人还想为自己辩护,声称索卡尔的论文可能具有某些超出作者意图的完整含义。这篇文章可以在网上找到,非常有趣,谁要是能看懂那些隐喻中的物理学玄机,一定会被作者近乎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所折服。
哈哈,顿时回想起看诸如《语言与沉默》这类书时的恐惧,看来并不止我自己觉得那些各种看起来很厉害的隐喻完全不知所云啊!最后再献上一段很热血的引文:
我们应当有勇气效仿罗伯特·威尔逊。1969年,当一位美国参议员再三追问,在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实验室建造粒子加速器有什么用,特别是能否用于保卫国家的军事时,罗伯特·威尔逊回答说:“它的价值在于对文化的热爱,这就像绘画、雕塑、诗歌,就像美国人民以爱国之心从事的所有活动一样,它无助于保卫我们的国家,但它使保卫我们的国家变得更有价值。”
《不去会死!》讲了一位日本上班族辞职后七年骑行世界的故事,书本身从文学、风俗民情或是人生哲学思考方面都没有什么深度,读起来像日记选集。但无论如何作者完成了这么一件壮举,也是值得写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虽然看到书中引用的这句“心随风起葬身荒野亦无悔”还是挺热血的,但我觉得骑行归骑行,为了达成骑行环游世界的指标而连最无聊甚至最危险的地方都一定要骑行就有点不解了,而且书中也多次提到,长达七年的骑行,最后旅行又变成了日常,虽然也会碰到新鲜事,但其实大部分时间只是不停地踩着踏板前进而已,书的内容看到后面也很明显地出现这样的重复枯燥感。有点意外的是作者在途中不断碰到许多其他骑行的人,不仅很多是日本人,而且许多人还会在之后反复偶遇,看起来这个活动也许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小众,可能还有既定路线,不知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是不是更加成熟了?
《毫无意义的工作》的作者在大约十年前写了一篇短文提出了“狗屁工作”的概念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并在网上爆火,而本书就是基于此扩充写成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随着科技进步、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各种自动化的普及,人类并没有过上更轻松自在的生活,反而工作负担越来越大。作者的观点是这很大程度是由于”狗屁工作“的出现。狗屁工作主要是指毫无意义的工作,例如城市清洁工就不属于狗屁工作,但是反过来如果某个岗位突然消失但对社会并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则应当归为狗屁工作,作者举了不少金融、法律、咨询、公共关系之类领域的例子,但是现代社会体系结构非常复杂,其实很多行业都很难判定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社会价值,作者也没法给出一个容易并且客观的定义,所以最后主要还是以主观的自我判断为主,而书中的大部分例子其实是作者多年来收到的各种处在狗屁工作岗位上的各行业人的自我爆料。不过有一个有些调侃的例子让我觉得很好玩,奥巴马在采访中阐明为何要不顾选民的意愿而坚持美国以赢利为导向的私有医保制度时提到:
“所有支持国有化全民医保的人都会说,‘瞧,这样我们能省去多少保险和文书的费用啊’。可是这代表着蓝十字蓝盾或者恺撒医疗集团抑或其他企业100万、200万、300万员工的工作岗位要没有了。这些人怎么办?他们的工作怎么解决?”
作者随即评论道:“他承认了恺撒医疗集团或蓝十字蓝盾等医疗保险机构的几百万个岗位是没必要存在的。他甚至承认了社会主义化医保制度比现有的市场化医保制度更有效,因为前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书工作,还可以避免数十家有竞争关系的私营医保公司精力的重复消耗。但他同时表示,正是为了保住这几百万个无用岗位,我们不能采用社会主义化医保制度。他坚持表示,维持现有市场化医保制度的一个原因正是这个制度的低效性。因为维持几百万个基本上毫无用处的办公室岗位要好过绞尽脑汁寻找相应数量的其他什么岗位让这些办事员来做。”每次都被美国复杂的医疗保险系统搞得晕头转向的我看到这里简直笑死了哈哈哈。
书第三部分感觉是最有意思的(虽然感觉这种社会学的理论都是各讲各理很难判断对错),探讨狗屁工作现象为何会在效率至上的资本主义之下存在,作者的观点是应该从经济和政治混合作用的封建制度框架下思考这个现象,“封建主”所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分一大杯羹(不管是从敌人那里窃取,还是通过收取服务费、过路费、租金、税款向平民榨取),然后再重新分配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整支随从队伍形成,一方面很有排场和气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分配政治特权的方式:收买潜在的反叛者,奖励忠诚的同盟(打手),打造一套复杂的荣誉等级体系,设置层层头衔,让初级贵族为了这些头衔彼此争夺不休。而大部分的狗屁工作,正是来源于这一套系统。
而社会对“工作”的热衷也是逐渐转变为今天这样的:最开始的大家打工的最终目的是有一天翻身做主人,例如侍从与骑士、学徒与工匠这样的角色转换,但后来资本主义到来之后,短期主仆变成了长期雇佣关系,拥有资本的人成为长期雇主,”翻身做主人“无法成为工作的承诺,于是清教徒们通过注入更新后的神学理念来代替之前的承诺。他们教导穷人,工作是自我禁欲,其本身就有价值,这种价值超越了工作产生的财富,工作是上帝施与人类恩惠的标志。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人士也加入歌颂工作的队伍中。劳动价值理论,强调”所有财富均来自劳动“。之后一次大规模意识转变在美国南北战争左右,之前歌颂工作,反对资本主义,之后则伴随着大规模官僚资本主义和公司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企业大亨发起思维反攻,”财富福音“理念主张创造财富和繁荣的并非劳动而是资本,出现消费主义的理念,工作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实践自我克制,是对欢愉的牺牲,是为了让我们成为配得上消费主义购买行为的成年人。
相比起来书前两部分读起来就有点略冗长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狗屁工作的定义,并做了归类划分。我感觉这其实本身是一个非常难界定的问题,各种工作岗位可能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部分可以归类为”狗屁“内容,同时还有一些虽然明知是不合理的体系但是并没有更好的其他解决方案等等。总之指出狗屁工作的存在这件事本身是一针见血,但花这么多时间来对界定模糊的东西做这么细分归类好像有点无用功。
书的中间部分探讨了为什么身处狗屁工作岗位的人(虽然很多人其实工资福利等很好)会感到很痛苦,主要观点在于人类会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对其它事物乃至社会产生影响而获得满足感,因此在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并还要被迫假装工作时会在心理上受到巨大折磨。
《ルックバック》中译《蓦然回首》,是《鏈鋸人》的作者藤本樹画的一部讲画漫画的短篇漫画,里面经常用到定格分镜,很有特色,故事还不错,画风整体不错,不过人物比较难分清楚。
《火凤燎原》是香港漫画家陈某创作的三国题材漫画,至今已经连载超过二十年,单行本出到了第 73 卷。作为三国迷,我从大学时期就很喜欢这个漫画,它在三国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所有故事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解读,把《三国演义》里的许多比较脸谱化的人物(例如有勇无谋的吕布)都进行了重新塑造使其变得更加鲜活,还引入了许多诸如刺客集团、商业联盟等比较现代的元素,虽然里面的各种连环计有时候会看得晕头转向,但作为一个三国迷,看到这样不一样的三国解读是非常耳目一新的,更何况陈某的画风也整体非常精美。我从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在学校论坛上跟进 prada 同学转过来的连载,到后来几乎也是每过几年会再从头看一遍顺便补完到最新一话。
《Carnet De Voyage》是一本摩洛哥旅行绘画日记,全书在旅行途中画完,在行程结束尾声就直接将原稿寄到出版社去编辑出版了,而且没有借助任何相机、手机拍照这样的辅助记录,真是非常厉害(难怪作者画到手疼都需要针灸治疗了)。全 brushpen 的画风干净清楚也很好看,各种人物场景也都抓住了当地特色。旅途本身与其说有趣,更多的是悲惨,除了误机、受伤等各种意外之外,主要作者也是非常诚实,一直强调自己只想跟朋友、前女友或者其他靓女一起玩、其他统统不感兴趣的“肤浅美国人”形象。总之看人如何惨大概也是另一种有趣吧……😅
《2022
Sketch Collection》是韩国著名漫画、插画家金政基的 sketchbook
2022 合集。他的 brushpen
画风很好看,超广角的构图方式也很有特色,不过他至今无人能及其右的能力其实是直接在脑海里进行巨幅构图,然后在不打任何草稿的情况下直接用
brushpen 从局部出发完成整个巨幅画布(例如在韩国漫展上他曾现场画过 9
米画布),人送外号“人肉打印机”。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他现场打印作画的视频。也许他确实有异于常人的影像记忆,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投身绘画的狂热,他在采访中说他每天要画
10 到 12 小时。今年金政基突然离世,仅享年 47 岁,一时间在 Instagram
上看到各种 follow 的 artist 都纷纷创作作品来悼念。
我跟大师没有什么直接的交集,不过碰巧今年也开始学习使用 brushpen 来作画,于是也趁机买了几本眼馋了挺久的 sketchbook 合集,结果似乎这个事件导致官方网站上金政基的书订购数量暴增,他们紧急回韩国仓库调运并进行加印,我过了很久才收到了其中一本,也就是 2022 年的合集。从历年的画作内容和画风的变化来看,感觉名声在外之后他跟集中地开始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了,不知道他脑内是不是时常都是狂躁情绪的状态,大部分图看起来都是这样的感觉,当然偶尔也有特别唯美的图。他对画面构成真是信手拈来,透视也有种入魔的感觉。
《The Style of Loish - Finding an artistic voice》是画师 Loish 关于自己的绘画风格的分析和成型过程的探讨,Loish 的画色彩明亮丰富,体积感和流畅的动感似乎都来自于她动画方面的专业背景。可以当做艺术画册来看,其中的风格分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he Art of the Sketchbook》是三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 Sketchbook artists 的速写本样本合集,另外还有对每位艺术家的简短采访,内容、风格多种多样,有的非常美,也有的画风怪异但是想象力丰富,当然也有不太喜欢的,但是整体而言作为自己速写本的 inspiration 是非常不错的。
《Sketching from the Imagination: Characters》是 50 位风格各异的画师各自的 character design 相关的 sketchbook 大合集,加上每个人关于自己艺术背景、灵感来源、作画素材和技术的采访。也是可以作为 inspiration 用。
《The art of Robert E. McGinnis》是美国著名的低俗小说封面和电影海报画家 Robert E McGinnis 的作品展示集。那个年代插画和封面艺术家们在印刷技术限制下为了创造出鲜明、辨识度高的作品似乎在构图、光影等方面有做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在网上讲绘画基础的课上经常有看到用那个时期的作品来作为示例。
《Working with Color - Techniques for Using Watercolor and Color Media on the Go》是关于在城市速写中使用水彩颜料的一本小册子,属于 Urban Sketching Handbook 系列中的一本,有很多 tip 和例子,但是并不是详细的步骤讲解。因为里面除了作者自己的作品之外也有不少其他人的画,所以与其说是教程,其实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整理过的画册,包含了不同 urban sketcher 的作品风格的参考以及简要注意事项和点评,用来寻找 inspiration 还是挺不错的。
《Strengthen Your Painting with Dynamic Composition》将好的构图的基础归为 Unity、Contrast、Dominance、Repetition、Harmony、Balance、Gradation 这七个要素和 Line、Shape、Value、Color、Texture、Size、Direction 这七种 visual element。这个归纳感觉非常好,基本上各种好的构图例子都能用这个框架加以解释。不过本书后面的详细讲解看着不是特别有意思,大概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许多示例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客观来说书中许多建议都非常实用,例如随便翻开一条“Any large area will likely improve with a gradation of hue, value or intensity.”都很中肯实用,但最终大概还是得自己练习才能真正领会吧。
《Art Fundamentals: Theory in Practice》是绘画基础的进阶应用书,包含了15 个来自不同艺术家的示例(其中 9 个详细示例),各自对自己若干年前的一幅画作进行评价和重新绘制,可以看到有人在技术水平上进步很大,也有人画风发生了彻底改变。虽然重画过程有详细解说,对于了解各位艺术家的作画过程有不错的参考价值,但是大部分示例的critique 部分都比较简略,感觉没有实现这本书原本的目的。我觉得这应该是教你如何对自己的画作进行分析和评判,找到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改进的书,是绘画基础的综合应用示例。新手很多时候虽然知道自己的画很丑,但是并不清楚最主要的原因和结症在哪里,导致无从下手,越改越糟糕。所以学会如何“看”或者“分析”一幅画大概是比绘画技法更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看来这本书(虽然内容本身挺不错)并没有很完美地实现这个教学任务。
《Lurking: How a Person Became a User》与其说是分析互联网社区的兴起与衰落,更像是一本自传随笔,说了一些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个人轶事,只有很少的客观历史介绍与分析,观点时常比较片面和抒情化,行文也很松散,一会儿就不知道聊到哪里去了。总之,把互联网的兴与衰这样宏大的主题撰文成书当然厉害,但更厉害的还是能把这个如此精彩的主题写得如此无聊……
如果基于 Disqus 的评论系统无法加载,可以使用下面基于 Github 的评论系统(需要使用 Github 账号登陆)。